而且在我看來,古建築就沒有所謂真正的“古董”,它是一種動態的歷史記錄,屢毀屢建很正常,落架重修的方式,可能是將原來最初建的已破敗的建築進行全部拆除,再進行編號,重新搭建,難道這些就不是古建築而是新建築嗎?因此,用“十大名樓”是“假古董”的理由來反對申遺,的確很荒謬。
“十大名樓”文化代表性值得商榷
主持人:對“十大名樓”申遺是否看好?
魏小安:“十大名樓”申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出於兩點原因:第一,儘管打包申遺是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但對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委而言,或許挺頭疼,打包申遺的做法或許並不宜大範圍推廣。第二,是否能成為世界遺產,最關鍵要看它是否能將時代文化完整地現出來,完整性和原真性,這些是評為世界遺產的標準之一。但是“十大名樓”在我看來,並未達到這樣的水平。尤其是其中幾個後來建的,從外觀來看就十分粗糙,並非精品,更稱不上一種文化典型。將這些古代建築和一些現代建築用一個“十大名樓”的題目攏在一起,是否真的能代表某個時代的建築水平,這點值得懷疑。
劉思敏:我對“申遺”持肯定態度,之所以要打包申遺,我認為出於兩個原因,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世界遺產的申報有名額限制,每年每個國家只能申報自然和文化遺產各一個,二是凡是申報過並未評上的項目,未來也不能再上報。那麼打包申遺,也就成為針對這個遊戲規則所做的申遺策略,應該予以理解。“十大名樓”,其實未必是“十大”,也可以是“十一”大,或是“九大”,實際上體現的是除了建築特色外,更主要的是名樓文化,登高賞景的文化。因此,名樓聯合申遺我認為仍然有它的合理性,不應該一棍子打死。
申遺成功後景區漲價無可厚非?
主持人:不少網友對於“十大名樓”申遺表示反對,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出於對景區漲價的擔憂,對於申遺後景區漲價的現象,各位怎麼看?
劉思敏: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是,我國的景區申遺過程中,投入很大,成本顯而易見。一方面需要花大成本在環境整治上,另一方面又要在保護上花一筆費用。地方政府或者景區花了很大筆費用進行對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卻不想著如何取得效益,只投入,無產出,這是不現實的。申遺所付出的成本也不應該僅由當地人來承擔。因此,應當允許申遺的多動機存在,只要其中一個動機是保護和繼承,借世界遺產的品牌效應追逐利益,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看來,申遺成功後景區漲價並不是問題。只要漲價有依據,能夠做到公開透明,漲價並非不可以。而我們要抨擊的,則是那些借用世界遺產這個牌子瘋狂漲價,謀取暴利的景區,如何預防這種情況發生,需要景區將合理成本和合理利潤開誠布公,政府根據公開的財務數據舉行聽證會,從源頭上進行監管,才是防止瘋狂漲價的治本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