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5日電/日前,華師文學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成員陳建憲作客該校“百年求索.名師講壇”時稱,民族文化日趨雷同是人類文明危險征兆。
陳建憲從一個民族的禮儀傳統、舞蹈音樂、節日祭祀、工藝技術等民族智慧方面引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他還通過放映阿拉伯音樂“木卡姆”、蒙古長調等不同民族的樂器演奏視頻,展示了各民族獨特的文明內涵。
令人堪憂的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人類多樣化文明正向單極化發展。陳建憲指出,正如人們的衣著打扮越來越相似,如今政治、軍事上強勢的國家更容易甚至刻意去同化其他較弱國家的文明,因此各民族原本風格獨具的文化漸漸變得雷同單一。在他看來,這對人類文明發展來說是一個危險的征兆。
他引用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的話“在未來,各國會以文明為標準衡量自己的朋友和敵人”,指出意識形態會使人分開,而文明則使人走到一起。
非物質文化遺產能使一個民族更具認同感和榮譽感,正如中國“炎黃子孫”的傳說會喚起國人的歸屬感。陳建憲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申報道致了大規模的文化“尋根”熱潮,能促使民族民間文化持有者從新角度思考自己所持文化的價值,並在當代條件下進行“基因重組”,從而為當代生活服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對我們沒用,而是我們沒能創新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因和當代生活緊密嫁接。”陳建憲說。而所謂創新,他認為將傳統神話改編成動畫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來源:武漢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