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囧》中,泰國的旅途風景集中在鄉野山間,幾乎沒有城市樓群,影片的基本衝突和主要笑料則來自那兩個不同身份、階層的主角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一個是從北京來的高級白領,英文流利,收入不菲,而且掌握著高科技發明的秘密—在當下這個“生產狂熱”的時代裡,經濟、技術是兩大價值指標,無疑我們的北京白領在這兩大評價體系中都是高人一籌的;另外一位則是農民工式的奇葩遊客,不通英文,賣葱油餅為生—顯然,這位仁兄既沒有特別令人艶羨的經濟收入,更不掌握什麼新興技術。於是乎,上流-下層、聰明-愚蠢、文化-庸俗,這一系列二元對立的標簽,貫穿著《泰囧》的始終。應當說,這是商業喜劇電影的基本套路,早在默片時期,好萊塢的勞萊和哈代就是這類搭檔方式,源遠流長,屢試不爽。
觀眾的認同感其實主要集中在高級白領身上,這位“成功人士”投射著集體的欲望,而他被迫跟農民工式的“驢友”結伴而行,那位“鄉巴佬”自然是被取笑的對象(同時也充當了前者的心靈雞湯)。當白領進入鄉野山間時,“落後”的泰國跟民工兄弟形成了巧妙的呼應,也代表著城市人來到了不熟悉的另一個世界,此時,一場醜態百出的歷險拉開了帷幕。
《泰囧》就此完成了一次後殖民式的逆襲,中國遊客成為外來的強勢闖入者(儘管他們也曾被捉弄),泰國人在片中完全游離於故事之外,他們要麼是木訥的路人,要麼是凶煞的悍匪,要麼就是淳樸的鄉民—這幾乎完全符合我們所批判的後殖民表述,只是,這裡不再是西方中心主義,而是某種“中國中心主義”的。
批判別人批習慣了,有時候拿同一把尺子量下自己,會很有趣。
(來源: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