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即使在歐美一些電影大國,這一類藝術性較高的影片觀眾也屬於“小眾”,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這“小眾”的數目也不會少。要不,怎麼在電影節上的外國電影周展映,多半不是美國“大片”,卻會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呢?還有,喜歡這一藝術類影片的許多中老年觀眾,近年來越來越高的電影票價已使他們與電影院無緣,這又生發出另一個問題:一面是想看的觀眾對高票價望而生畏;一面是寧可放映一場賣幾張票,也不願把票價降下來。這又是一怪相。
國外的很多城市,以及中國香港、台灣,都有專門放映文藝類影片的影院或場館,甚至有專放老電影的場次。為了培養和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為了鼓勵電影業者多拍有文化含金量的影片,政府對這些影院場館還有一定的經費補貼。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借鑒嗎?
我並不是說《藝術家》就是什麼藝術上超高水平的影片,也不一定在國外獲獎的影片一定就是非看不可的經典,我只是擔心,這次《藝術家》遭到滑鐵盧,反而給某些機構找到借口,以後連這樣的影片也不引進了,我們觀眾就更慘了!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