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站在這座紅房子面前,王忠民並不知道這裡能集聚多少藝術家。但是,他知道,這裡有一間零租金的工作室在等著自己。至少,不用再當租客了。
7坊街由原新疆七一棉紡織廠的舊廠房、倉庫騰籠換鳥改造而成。“原七紡廠有兩家股東,政府持有其中的六成,剩下的四成屬於七紡廠。在政府的扶持下,7坊街A區6000平方米土地由政府無償提供,B區4000平方米的老舊廠房則是向七紡廠租用。”阮璐說,7坊街由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委、區政府立項統籌規劃,烏魯木齊晚報社、新疆7坊街創意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等共同運營管理。
國資背景為7坊街在開園之初,提供了政策扶持,7坊街的運營者又將這些扶持轉移到入駐園區的藝術家身上。
除了土地使用政策上的優惠,水磨溝區政府每年還給予7坊街不少於300萬元資金的扶持。“這部分資金主要用於舉辦各種展覽、活動,加大對園區和入駐藝術家的宣傳,以及藝術家工作室的基本設施和園區硬件配套等的維護工作。”阮璐說,新疆發展文化產業的氛圍本身還不像北京、上海等城市濃厚,文化產業也屬於投資回報期較長的產業。脫離了政府的扶持,文化產業發展舉步維艱。
在此背景下,7坊街開園後的兩年,所有符合條件的藝術家,不用花一分一毫,就能在這裡擁有自己的工作室。2011年後,7坊街的免費入駐政策告一段落,入駐園區需要一定的租金。“但相比於同地段的商業地產,7坊街的工作室租金僅相當於當地民用房的租金標準。有影響力的藝術家或者園區鼓勵發展的產業門類的工作室,還能夠獲得租金優惠。”
物業收入的減少,直接影響了運營方的收益。阮璐告訴記者:“縱觀全國的創意產業園區,要麼像北京798藝術區的管理方,做園區的大物業,租用作為主要的經營模式,要麼做活動經營,收取活動管理費。根據新疆的特點,我們目前採取兩方面結合的業務模式,一方面做好物業服務工作,另一方面,通過與企業、藝術家合作,開展商業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