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國家體委成立後,開始挖掘、整理中國武術,1957年競技武術套路被列為國內體育競賽項目。裁判根據運動員完成動作的質量、動作難度、套路編排進行打分,這類比賽追求“高、難、美、新”,和武術發源之初的“打”完全無關。“套路比賽的空翻,在傳統武術中是沒有的,一翻就露出破綻了。 ”練過形意拳、通背拳、拳擊的馬運芳對記者說,他也曾在地方運動隊擔任過拳擊教練,“為了更好看,有些套路教練沒辦法,只能請體操、舞蹈教練幫忙編排套路動作。 ”
打得炫,也成為日後人們質疑武術或崇拜武術的原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的武術套路教練多是練習傳統武術出身,傳授給弟子的也不光是套路式的花架子。有些教練平時也會走訪武術前輩學習。但這樣的教練後來越來越少了。
隨著特技手段和個性導演的出現,武術電影出現了雜耍式的打鬥場面、威力如炮彈的蓋世神功、飛檐走壁的輕功,當時極大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張力說:“武術就這樣不斷地在電影中被不同的技藝異化。中國武術被炒紅了,也誤導了大家對武術的認知。”
被“侮辱”的功夫 對抗現代搏擊,中國武者常狼狽
其實,中國武術和現代綜合搏擊項目很難公平的比試,因為規則不同,甚至武術有天然的劣勢。
霍元甲、陳真是武術題材電影中兩個重要角色。他們不但功夫了得,更是在列強襲擾中國的年代愛國保家。歷史上,霍元甲的傳奇只是口口相傳,陳真更是個虛擬人物。但在電影中,霍元甲打敗俄英大力士的橋段,陳真單挑虹口道場以及踢斷那塊“東亞病夫”的牌匾,都讓觀眾熱血沸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很多人對其深信不疑。
“武俠片、電視、網絡、新媒體打破了武術的神秘。”《武魂》前主編魏瑉對記者說。人們先是見識了跆拳道、拳擊作為體育比賽競技對抗的一面,後來又看見泰拳、巴西柔術、UFC終極格鬥的實用。這些年商業類搏擊擂台被看成是檢驗能不能打的一個標準。在國外的擂台上,中國選手的身影罕見,即使有,也和很多人認為的所向披靡完全不同,中國武者常常很狼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