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節臨近,圖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寧安鎮白橋村村廣場上,村民在表演扭秧歌。
|
隋煬帝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反而為了向外國使節誇耀天朝的富足,每到正月十五便在皇宮內外張燈結彩。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元宵節時,隋煬帝就召集民間藝人到洛陽城外舉行盛大的百戲,招待來朝的各國各族首長,向世界推介中國的元宵節習俗。
後世也不例外。正如法國漢學家謝和耐所說:宋人的新年真正的開始,要到上元燈節,也就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3天。這3天的慶典具有狂歡節所有的表現特征。凡讀過吳自牧《夢粱錄》和周密《武林舊事》的人,都可證明此言不虛。
總之,自古以來,元宵節就是中國人的狂歡節,一句“鬧元宵”足以說明人們對這個節日的期盼:無鬧不歡、不狂不歡。
中國文化走出去,每個人都可以是推手
元宵節在漢文化影響的地區還是很吃得開的。韓國把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為“望滿月”。他們在這一天吃混合糯米、高粱米、紅小豆、黃米、黑豆等雜糧做成的五穀飯。
日本把公歷1月叫正月,1月15日稱為小正月,與大正月(元旦)相對。小正月主要以祈禱豐禳等為主題,早上有吃小豆粥的習慣。這在《土佐日記》、《枕草子》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
元宵節在馬來西亞很受重視,其“拋柑接蕉”的習俗熱鬧浪漫、別具一格。元宵之夜,單身男女湧往河邊或湖邊,男的拋香蕉,女的拋柑橘,還在水果上寫下聯絡號碼,以期覓得一段好姻緣。這跟歐陽修的想法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