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家創作作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又不局限於生活現實。文學與現實彼此對照,莫言不愧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高手。
無獨有偶,這樣的“預見性”描寫在文學作品裡多有出現。和上海死豬相對應,北京的霧霾天也是公眾關注的熱點。而對環境破壞的描寫在王小波的《黑鐵時代》裡也有很觸目的文字。重溫一下,感覺他像是一個從未來時代穿越而來的人,因為他的那些描寫正在成為現實:
“因為每人每天只有五公升的飲水,所以燒茶的開水都要大家平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想利用一下自來水一一這種水是直接從河裡抽上來的,沒有經過處理一一就算不能達到飲水用的標準,能洗澡也成。有時候鹹的,這不要緊,因為不管怎麼說,它總比海水淡,甚至可以考慮用電滲析。有時含酸,有時含碱,這可以用碱或酸來中和。有時候水裡含有大量的苯、廢油,多到可以用離心機分離出來當燃料,有時候又什麼都不含。有時它是紅的,有時它是綠的,有時是黃的一一水管裡竟會流出屎湯子一一這就要看上游的小工廠往河裡倒什麼了。有時候他們倒酸,有時倒碱,有時倒有機毒物,有時倒大糞。要淨化這種水,就要造出一個無所不能的淨化系統,能從酸、碱、有機毒物甚至屎裡提取飲用水。這對於科班出身的工程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苯中毒是無藥可醫的毛病,死以前還會腫成一個大水泡,像少時的水母一樣半透明。同事們說,洗澡這件事要量力而,並且要有措施。跑得慢的手邊要有防毒面具......”
讓我們對文學表示敬畏吧,它深深地植根與我們的生活。小說與現實總是以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在歷史的拐角相遇。而大師們基本上都是走在時代前沿或超越時代的!
(來源:搜狐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