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百家講壇》別再迎合國人喜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07 09:24:50  


 
  可作為接受方的讀者、觀眾,成就了別人的輝煌後,自己得到了什麼呢?當時于丹剛講《論語》時,有人說,就算她講得不對,起碼讓百姓對經典著作產生了興趣。幾年下來了,于丹的書還是賣得好,可公認的好注本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還是沒人買。老百姓對經典著作還是沒興趣,還是喜歡拾人牙慧。
 
  這說明,國學之火太虛。國學本不需要火,只要你願意,有光、有空、有書,就可以學國學了。悶聲發大財可以,悶聲學國學也可以。
 
  國學太長嗎?《老子》不過五千言。國學難懂嗎?《憫農》唱誦至今。國學沒用嗎?對了,這大概是說到了症結上。看一遍《荀子》能讓我賺錢?讀一通《詩經》能讓我升官?如今流行的是:學《孫子兵法》要與商戰聯繫,看《三十六計》要與經營掛鈎。
 
  中國人的閱讀率一直不高,偌大的華北、東北、西北、西南、華南、華東,放不下幾個平靜的讀書人。在高鐵上、飛機裡、排隊時,大部分人都是呆著,要麼枯坐,要麼拿手機玩。極少有人看書,有幾個看雜誌的就不錯了。雖然移動終端也可以看書,可一個平時愛看《讀者》、八卦的人,難道換了高檔的智能手機就會去看《史記》、《漢書》嗎?
 
  清代學者最看不上明代人束書不觀、游談無根,認為明亡就亡在沒人扎實求學,全被浮躁的氣氛籠罩住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