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英英
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該節目也在台灣刮起一陣旋風。連日來多家台灣媒體爭相報道,《我是歌手》“歌王之夜”當天有16家台灣媒體前來“探班”,不少台灣媒體同行都表示《我是歌手》在台灣非常火,這種現象在台灣綜藝界是第一次出現。(《華商報》2013年4月15日)
多數台灣人關注《我是歌手》節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進入決賽的7位歌手中有4位都來自台灣,其中林志炫、楊宗緯一直是冠軍的“熱門人選”。再加上節目炫目的視覺場景和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在之前台灣的綜藝節目中都是不曾有過的,因此該節目在台灣一經播出,就引來超高人氣,連日來多家台灣媒體爭相報道。
眾所周知,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台灣的綜藝娛樂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來了》等台灣綜藝節目曾一度被大陸多家電視台爭相模仿。中國大陸許多“90後”都是看著台灣偶像劇、聽著台灣的流行音樂長大的。說起台灣的明星,他們也都是如數家珍。相反,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綜藝節目、演員歌手等卻所知甚少。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內地組合羽泉獲得《我是歌手》第一季的總冠軍時,會有台灣人問出“誰是羽泉?”這樣的問題。
可以看出,過去在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中,主要是台灣在較多地向大陸進行著娛樂文化的“輸入”。但隨著大陸電影人頻頻在台灣金馬獎獲獎,使得台灣人開始逐漸關注大陸的明星,台灣“主導”文化交流的狀態也在悄然發生改變。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內地明星到台灣參演電影、電視劇,參加綜藝節目,連內地民族歌手宋祖英、李思思也都在台灣舉行了演唱會。去年《後宮甄嬛傳》在台灣引發的收視狂潮,更是讓整個台灣掀起了一股“甄嬛熱”。而今《我是歌手》在台灣的異常火爆,正是內地“主動出擊”,開始占據兩岸文化交流“主導”地位的最好體現。
文化交流始終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如果只是單方面的傳播與接收,何來交流?又何來進步? 因此大陸從被動接受台灣娛樂文化到現在主動向台灣“輸出”的新變化令我們感到欣慰,它既讓台灣人了解到更多的大陸文化,知道大陸也有好的影視作品、好的音樂、好的節目,也能讓台灣綜藝界在大陸的奮起直追中不斷反思,尋求更多的創新和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