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古城已經部分被田地覆蓋,種上了蔬菜。有的則隱身於公路路面之下。4000多年前的這座城與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連接在一起。
採訪中,劉慶柱和王煒林都提到了“甕城”。所謂“甕城”,就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城墻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墻連在一起,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劉慶柱認為,此次“甕城”這種建築形式的發現具有顛覆性。“實際上,這個詞是我們借來稱呼這種建築構造的。從現有的發現來看,甕城幾乎是到唐代才大量出現的建築構造。”
“除了類似甕城的建築構造之外,這裡的石墩、疑似‘馬面’城墻、城門角樓多採用的工程技術水平都很高。”劉慶柱說,“這對於人們對史前城址的認識是顛覆性的。”
“石峁古城全部用石頭築成,他們使用石頭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這種建築形式不屬於中原,而是屬於北方河套地區。”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高蒙河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
藏在墻中的禮玉
在石峁古城被發現之前,當地發現的玉器就已經聲名顯赫,但因為一直沒有正式的科學考古發現,對這些玉器的年代推定懸而未決。據王煒林估計,“目前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石峁玉器有4000件左右。”
去年的考古發掘中,古城中共發現6件完整的玉器,包括玉鏟、玉璜、石雕人頭像等。這是石峁遺址考古中首次發掘出玉器。當地農民中曾經有在古城石墻中發現玉器的傳言。這一次,考古人員的發現印證了這個傳言。這些玉器都是在倒塌石墻的堆積層中或傾斜的石墻裡發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