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地球最“脆弱”的地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9 13:11:01  


印尼工作人員檢查著名古跡婆羅浮屠受損情況
  印度尼西亞是全球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國家之一,這一點毫不奇怪。

  印尼位於地球兩條最活躍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界之處,可謂是地球上最“脆弱的地方”,而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有98%都發生在這兩條地震帶的交界之處。

  印尼位於地球兩條最活躍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界之處,可謂是地球上最“脆弱的地方”,而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有98%都發生在這兩條地震帶的交界之處。

  ●“太平洋火圈”

  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更具知名度,它被科學家稱為“太平洋火圈”,素有“千島之國”之稱的印尼就位於這個地區。

  “太平洋火圈”是指北太平洋邊緣、亞洲東部邊緣和美洲西海岸所組成的環形地帶,東至智利,北至阿拉斯加,向西穿過日本、東南亞,直到太平洋一些島嶼。從陸地到海底,這一地區地震活動頻繁。

  近年來,“太平洋火圈”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次數頻繁,到今年更有加劇跡象。

  有地質專家擔心,印尼將會繼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引發海嘯的大地震以及2005年3月的8.7級地震後,在不久的將來再發生一次同等級別的大地震災難。

  不少歷史上發生的威力最大的火山和地震都發生在“太平洋火圈”,其中包括1883年印尼克拉克托火山大爆發以及1904年印尼9.4級大地震。

  該區域的其他大災難還包括1906年美國舊金山市大地震、1980年美國聖海倫斯火山爆發以及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

  ●歐亞地震帶

  27日在印尼爪哇島發生的地震,正如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引發海嘯的9級大地震,是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知名度相對比較小的歐亞地震帶。

  歐亞地震帶也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是地球第二大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從爪哇島(昨日地震震源地)穿過北蘇門答臘島(2004年12月大地震震源地)、喜馬拉雅山地區、地中海一直到大西洋。

  這個地震帶全長兩萬多公里,跨歐、亞、非三大洲,全球15%的地震都在這裏發生。在印尼境內,地震主要由澳大利亞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互相衝擊所造成。

  雖然歐亞地震帶上發生的地震次數沒有環太平洋帶多,但是該區很多地震都屬嚴重地震。全球有15%的地震發生在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其中17%屬於大地震。

  印尼歷史上另外一次嚴重大地震——震級為裏氏8.7級——也是發生在位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上的蘇門答臘島沿岸,時間是2005年3月28日,導致1000多人死亡。

  據路透社報道,此次地震中,三分之二的死亡事件發生在班圖爾鎮。地震引發當地居民強烈的恐懼和不安,當地居民克利克說:“我們當時很驚慌。我們作好了逃跑的準備。”海嘯並沒有到來,但在當地人驚恐的臉上仍能很明顯地看到恐懼。

  ●全鎮差不多被夷為平地

  出租車司機納戈迪曼在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已泣不成聲。根據納迪戈曼的介紹,由於地震暴發時當地大多數居民尚在睡夢中,因此傷亡特別慘重。

  他說:“班圖爾鎮是典型的貧民區,住宅建築質量都很差,地震過後全鎮差不多被夷為平地。到目前為止,我的父親、侄女已經證實在地震中死亡,而其他親人依然生死未蔔,現在他們依然音信全無……”

  由於納迪戈曼是一名出租車司機,所以他起得相對較早,因而逃過一劫。但他回憶起地震爆發時依然心有餘悸。

  他說:“當時,我正在大街上開車,突然,四周的房屋全部像鐘擺一樣搖晃起來……我的第一感覺是,世界末日來了。現在,到處漆黑一片,但我們不敢睡覺,因為電臺裏不停地播著會有更多地震發生的消息,而我們仍能清晰地感到震感。”

  46歲的裏沃諾說:“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地震。”他曾被埋在他家裏的廢墟裏,他的親人隨後將他挖了出來。

  ●著名古跡所幸無恙

  萬幸的是,日惹市的著名古跡婆羅浮屠沒有在地震中受損。這座每年接待約100萬遊客的公元7世紀古跡距離日惹市約40公里。

  印尼官員說,婆羅浮屠周圍的一些建築在地震中倒塌,但婆羅浮屠本身沒有受到影響。

  另外,東南方向一處宏偉的印度教廟宇受到一些損失,不過尚不清楚損失有多嚴重。 

  不過,婆羅浮屠附近的日惹機場跑道在地震中斷裂,候機室也受損關閉。機場將至少關閉到28日下午。 

此外,地震引發了日惹西北大約40公里處默拉皮火山活動加劇,不過專家們認為火山大規模爆發的可能性不大。

  ●地震的成因

  全球地震為什麼集中在上述兩大地震帶上呢?它的成因機制是什麼?這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

  目前有幾種假說:有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等。現在比較流行的為大家所接受的是板塊構造學說。

  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威爾遜首先提出“板塊”概念,1968年法國人把全 
球岩石圈劃分成六大板塊,即歐亞、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極洲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

  板塊學說是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等學說的綜合與延伸,它雖不能解決地球運動的所有問題,卻為地震成因的理論研究提出了一個方向,並打開了新的思路。

  ●地震的空間分佈

  地震的地理分佈受地質構造影響,因而它有一定的規律,最明顯的是成帶性。全球的地震主要分佈在: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帶,全球80%的地震和釋放的地震能量75%,就集中在這條帶上;二是歐亞地震帶,全球15%左右的地震發生在這條帶上。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受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影響,是個多地震的國家。

  據統計,中國大陸7級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陸7級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數占全球的1/2;全國有41%的國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於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的地區,6度及6度以上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9%。(來源:廣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