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4日電/據新華社報道,今年4月開始的第三波新冠疫情再次重創原本在緩慢恢複的泰國經濟和醫療體系。自7月起,泰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連續創下新高。盡管8月底疫情趨緩,但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居高不下,使泰國醫療體系始終處於緊綳狀態,防護服等醫療物資更是緊缺。
為了支援抗疫,緩解防護服緊缺,泰國一個名為“減塑”的民間組織攜手多個團體及曼穀市政府,發起了“分類塑料瓶,幫助醫護人員”項目,將回收的塑料瓶制成個人防護服捐給各大醫院。
“去年疫情出現以後,我們就關注日益增加的有毒垃圾和塑料垃圾,這是這個項目的由來,將PET塑料瓶變成PPE防護服,讓廢品發揮應有的作用。”“減塑”負責人梅塔介紹說,疫情期間,由於多數人居家辦公,餐廳也長時間關閉,外帶餐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態,這也導致塑料垃圾急劇增加。
梅塔介紹,泰國以前就有使用塑料瓶制作衣服的項目,但使用的都是進口的塑料,“所以我們就在想,為什麼不在泰國尋找合作工廠直接生產,這樣既可以解決國內的塑料垃圾問題,又可以幫助醫護人員”。
“減塑”與專門負責回收塑料瓶的“回轉”組織及曼穀市政府協調,制作一系列動畫短片來增強民衆的垃圾分類意識。曼穀市政府則負責在轄內50個區分別設置了52個塑料瓶回收點,并由“回轉”組織收集,最後通過專門的物流公司送往工廠加工。
曼穀市政府環境辦公室主任維拉表示,雖然這個項目是由民間團體發起,但與市政府一直以來倡導的垃圾分類非常契合。“最初我們只是在市政廳設置了兩個回收點,每天能收到300公斤塑料瓶,後來反響特別熱烈,市政府才迅速將回收點擴大到全部50個區。”維拉說,現在每天可以收到約1000公斤塑料瓶,市政府也計劃在市區所有公園內設置塑料瓶專門回收點。
回收的塑料瓶被運送到泰國東部羅勇府的紡織企業興懋公司加工,先熔解,拉制成滌綸纖維,織成面料後即可制作防護服。“去年疫情暴發後,我們知道防護服在全球範圍內都出現短缺,但泰國從來沒有生產過自己的防護服,所以我們才決定生產。”興懋公司副董事長素頗表示,公司早在10年前就已經有了塑料瓶回收項目,但直到去年4月公司加入“分類塑料瓶,幫助醫護人員”項目後,才正式將塑料瓶與防護服兩者聯系起來。
出於防疫需求,市面上現有的防護服通常是一次性使用,但許多國家都缺少廢棄口罩和防護服等有害醫療垃圾的正規處理程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生產出能够重複穿著20次的面料,前提是要經過正確的消毒清潔。我們還在努力研發能够重複穿著40次的面料。”素頗說。
從廢棄塑料瓶到醫用防護服,“分類塑料瓶,幫助醫護人員”項目現在已經進行到第四期,不僅喚起民衆對環保和醫護人員的關注與支持,也獲得一綫醫護人員的贊賞與感激。梅塔說:“當人人都因為想要幫助醫護人員而產生回收塑料瓶的意願時,垃圾分類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我們每個人也都將從中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