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5日電/據大公報報道,中國過去面臨的是低收入群體沒錢消費、高收入群體不想消費、疫情衝擊區不能消費的三重困境。往後看,壓制消費的三座冰山正在消融:其一,供給側修複帶動中低收入群體就業回暖,進程雖緩,但趨勢確定;其二,壓制高收入群體消費意願的財富縮水預期已經開始扭轉,居民杠杆的拐點可能已經來臨;其三,疫情衝擊區過去三年積累的預防性儲蓄在場景約束的淡化下,將迎來全面釋放的窗口。總體來看,消費雖短期承壓,但預期先行,破曉之後,必向陽重生。
一、如何理解後疫情時代的消費增速中樞下移?後疫情時代,中國消費增速中樞面臨兩次下移(疫情前消費增速8.1%):第一輪疫情修複後的穩定期(4.2%);Omicron流行期(2.7%)。本質上,消費中樞的下移可以歸納為兩個因素:第一,大規模爆發後的階段性衝擊,如:2021第三季、2022第一、二季;常態化防控帶來的長期場景、收入和信心制約。後續隨著防疫策略的優化,必然帶來消費對於疫情反彈的鈍化,因此我們關心的是,如果沒有疫情的大規模衝擊,消費增速中樞應該位於什麼位置?我們發現過去兩年的尾季受疫情影響都相對較弱,年均複合增速為4.1%,以此為參照,我們認為後疫情時代消費的理論中樞應該在4%附近(不考慮疫情的大規模反彈),即常態化防疫導致消費增速中樞下移4個點。
二、短期經濟承壓已成共識,關鍵在於長期空間能否打開:即突破4%(年均複合增速)。從各國及地區的經驗來看,在防疫放開初期如果遭受疫情大幅衝擊,經濟往往階段性承壓,如:韓國、香港地區,但長期空間的打開是確定性趨勢,其中新加坡的消費增速已經超過疫情前。中國無論是已經爆發疫情的第四季還是春節返鄉潮的第一季,防疫策略調整帶來經濟波動的風險仍在加劇,但這些已經成為市場共識,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放在:隨著防疫策略的逐步優化,在國內的經濟環境下,長期修複空間是否具備打開的基礎?即:隨著本輪疫情衝擊結束,後續的修複上限能否突破4%的中樞限制?
三、第一座冰山:低收入群體沒錢消費──開始扭轉,緩慢且到達。疫後複蘇階段,中國經濟呈K型分化,原因在於受疫情衝擊最大的往往是中低收入群體,一是小型企業不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疫情衝擊下很難維持經營;二是崗位缺失導致農民工和大學生群體就業壓力嚴峻,因此,我們看到後疫情時代居民收入增速的中樞較疫情前降低兩個點(主要是低收入群體的拖累)。往後看,雖然去庫壓力叠加疫情階段衝擊,短期中低收入群體依然承壓,但防疫策略的逐步優化將提升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供給側的修複進程有望正式開啓,進程雖緩,但趨勢確定。<nextpage>
四、第二座冰山:疫情衝擊區不能消費──補償性消費可以期待。居民儲蓄率在疫情前波動相對平穩,而疫情期間卻大幅飈升,三年積累了接近10%的預防性儲蓄,本質上是由於場景約束以及供給衝擊帶來的消費被動受限。地區間的差異更加顯著,我們發現:居民儲蓄行為與地區發展水平關聯度較低,而取決於防疫情況。如:同樣是發達省份,北京上海由於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目前儲蓄率明顯高於疫情前;而江蘇浙江剛好相反,已經出現補償性消費。地區間的儲蓄分化說明,在相對穩定的疫情防控環境下,居民的補償性消費可以期待。
五、第三座冰山:高收入群體不想消費──財富預期是核心。疫情以來,居民杠杆率持續低於趨勢水平,體現了疫情壓制下,居民對於未來長期經濟前景的擔憂,尤其是居民財富的大頭──地產依然在探底的過程中。其中,無論是地產的主要利益方,還是儲蓄意願調查統計結果,都指向高收入群體是去杠杆的主體,意味著目前中國消費面臨的是低收入群體沒錢買、高收入群體不想買的困境。未來隨著防疫轉向,地產“三支箭”支持,財富縮水的預期開始扭轉,有望帶動高收入群體居民消費信心的回暖,居民加杠杆存在較大空間。
六、壓制消費的三座冰山正在消融,不悲觀。總體來看,消費雖短期承壓,但預期先行,破曉之後,必向陽重生。預計2023年全年消費增速前低後高,中樞在6.8%附近,結構角度更看好高收入群體和疫情衝擊區主導的可選消費和場景消費(地產後周期、食品飲料、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