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高等教育》的評判標準和方式,也是各界比較認可的——評審小組採用13項指標衡量各個大學在其核心使命方面的實力:教育、研究、知識傳播和國際影響力。其中前三項所占分數最多,各占30%。
作為一張相對“年輕”的榜單,“年度亞洲大學百強排行榜”從2013年才開始推出。當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的首期亞洲大學排名中,日本以前100強院校入圍數量最多的22所,以及東京大學位列第一的驕人成績,排名第一。中國台灣地區則以17所院校入圍的成績位列第二,中國大陸共有15所院校入圍,居第三位。
而到了2014年,這份榜單發生了如下變化:日本在100強大學中數量依然位居各國榜首,但由去年的22所下降到20所;中國大陸則以18席位升到了第二位;韓國有14所大學入選榜單前10強,位居第三。這一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編輯,亞洲大學排行榜的主編菲爾·貝蒂已經從數據分析中預測出了變化的趨勢:“日本仍然是亞洲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領頭羊,但這個地位不會保持太久:新數據清楚地顯示,它正在失去領導地位,中國和韓國正在加速追趕。”
果然,到了2015年,中國上榜高校達到了21所,連續兩年以每年增長3個名額的速度“穩步”登上了榜首。
數量VS質量
凡是與中國相關的榜單,往往離不開“數量與質量”之間的對比。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往往可以在數量上輕易占據優勢,但在一些質量方面的底氣則不那麼硬。
這次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亞洲大學百強排行榜一公布,日本網友就質疑“咱能比前30名嗎”,同樣,國人也有人懷疑我們登上榜首靠的還是“人海戰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