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實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廣泛、深遠的世界意義。 |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9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白皮書回顧了中國小康社會建設的不平凡歷程,介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中國實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廣泛、深遠的世界意義。
中國網發表時事評論員畢超文章表示,中國的全面小康是各民族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生活的小康,中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的成功經驗為世界上的多民族國家減貧發展提供了中國樣板。全面小康的陽光照亮了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真正做到了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個區域落下、不讓一個民族滯後。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截至2020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貴州、雲南、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份312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一些新中國成立後“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又實現了從貧窮落後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
中國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奮鬥歷程中,始終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推動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鼓勵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發展,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這些政策制度和發展經驗,對於在世界範圍內發展鞏固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係,實現多民族和諧繁榮局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文章指出,中國的全面小康是綠色發展的小康,綠色是全面小康最亮麗的底色,中國統籌實現綠色發展和全面小康的成功實踐為全球綠色發展趨勢下保障人類生存發展權貢獻了中國智慧。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奮鬥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為當代計,為萬世謀,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確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遼闊大地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的家園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地球家園增添了更多“中國綠”。
從頂層設計上,中國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制定實施嚴格的生態文明制度,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14億多人民是綠色發展和全面小康的受益者,更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2020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1%,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中國民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滿意度達89.5%。從實踐路徑上,中國成功探索了“生態扶貧”“光伏扶貧”等綠色低碳的扶貧開發模式,開創了具有世界意義的綠色減貧道路。據國家能源局介紹,自2012年以來,全國累計建成2636萬千瓦光伏扶貧電站,惠及近6萬個貧困村、415萬貧困戶,每年可產生發電收益約180億元,相應安置公益就業崗位125萬個。“光伏+產業”持續較快發展,農光互補、畜光互補等新模式廣泛推廣,增加了貧困村和貧困戶的收入。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達到6.8億噸標準煤,相當於替代煤炭近10億噸,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約達17.9億噸、86.4萬噸與79.8萬噸,如期實現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5%的莊嚴承諾。中國綠色發展的全面小康之路,為全球綠色發展、盡早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注入了強大動力、貢獻了中國智慧。
文章稱,中國的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是人類歷史上受益人數最多、實現難度最大、內涵最為豐富的小康。中國的實踐為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貢獻了中國道路、樹立了中國標杆。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體現了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小康;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維度、全方位的小康。
中國的全面小康,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的偉大創舉和實踐創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的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此前,世界上一些富裕國家的民眾過上了物質富足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只是單一物質文明維度下的小康,算不上“人的全面發展”價值導向下的全面小康。一些富裕國家在實現了“跛腳”的小康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危機,從反面更加說明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對於一個國家實現長治久安和持久小康繁榮的重大意義。
文章最後說,中國全面小康向世人昭示,應該正視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中國全面小康的道路為人類探索更好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方案、樹立了中國標杆,打破了世界對西方發展模式的盲目崇拜和路徑依賴,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落後面貌作出了示範、增添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