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在兩會與民意的共振中堅定制度自信
http://www.CRNTT.com   2021-03-06 08:50:31


兩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一種儀式展示,是“中國式民主”的一種實體運行。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早春三月,中國再度進入“兩會時間”。肩負著全國人民的殷殷期望,代表委員匯聚北京、共商國是,讓14億人的聲音從“江湖之遠”直通“廟堂之高”。

  北京日報發表評論員範榮文章表示,如往年一樣,這場“春天的盛會”備受矚目。全球媒體紛紛“向東看”,有西方媒體感慨,“中國能夠舉辦‘兩會’,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在國內輿論場上,從“這些看點請收好”到“你有哪些新期待”,一系列“兩會前瞻”持續刷屏;代表委員們的發聲實時衝上社交媒體熱搜榜,討論度動輒以百萬千萬計;兩會vlog在短視頻平台的點擊量居高不下,“這條建議戳到我”等彈幕表達著大眾心聲……不誇張地說,兩會吸引著全國人民的目光,大家都想從中看到未來。

  國計和民生的高度呼應,確實是觀察這件政治大事的重要視角。兩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一種儀式展示,是“中國式民主”的一種實體運行。在這個全國最高的議事平台上,社會各群體的訴求以及現實發展的瓶頸得到公開展示、有序表達。在對話中凝聚共識,在共商中求取答案,依托這套獨具中國特色的制度,我們的政治運行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民有所盼,政有所為”,有效杜絕了互相掣肘、低效決策,保證了人民能夠廣泛參與到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來。

  大家關心什麼、期盼什麼,兩會就聚焦什麼、討論什麼。揆諸今年兩會,怎樣減輕獨生子女照顧患病老人的負擔,如何保障“靈活用工”群體的勞動權益,如何調整個稅政策進一步刺激消費……一系列你我他關心的最新話題悉數在列。而提出問題只是第一步,兩會更是一個匯聚改革智慧、推動問題解決的制度化渠道。回望近些年民生領域的重大進展,從17種抗癌藥實現“降價入醫保”,到個稅起徵點提高至5000元並增加抵扣項目,再到“攜號轉網”在全國落地,其實都能從兩會找到源頭。這麼多年來,一道道關乎國計民生的時代課題,歷經兩會討論而最終解決,構成了社會進步的注腳。

  文章稱,“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兩會始終保持著鮮明的問題導向,又倒逼我們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近些年,兩會的鮮明趨勢就是愈發注重開放度和參與度。“部長通道”“委員通道”“代表通道”相繼亮相,發言人面對鏡頭侃侃而談、直言不諱;依托新興媒體技術,兩會吸納民意更便捷,“我向總理說句話”等平台讓網民聲音直通大會堂。基於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今年兩會縮短了會期、壓減了現場報道媒體等人員,但“雲端開會”“見屏如面”等新嘗試也帶來了新體驗,進一步激發了網友們參與政治大事的積極性。可以說,今天的中國兩會,完全是一種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透過這面鏡子,我們能夠體會到,“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政治制度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文章指出,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也遭遇著前所未有之大變局。當前,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時有發生。過去我們是順勢而上,機遇比較好把握;現在要頂風而行,把握機遇的難度驟增。與此同時,社會日益多元開放,各種利益博弈和矛盾衝突增多,許多事情遭遇“兩難”甚至“多難”,很多問題不是簡單地大聲呼籲、加大資金投入、出台一項新政就能夠迎刃而解的。老百姓的權利意識、發聲熱情愈發高漲,各陳己見、交鋒激辯漸成民主政治生活常態。治國理政必須學會在這種環境中尋找共鳴點,善於把龐雜民意最大程度地轉化為國家共識。這個意義上,我們更要用好兩會等平台,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做到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式民主”好用管用。新形勢下,繼續激發制度效能,我們一定可以更好地凝心聚力。

  兩會是一個直觀感受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和獨特性的機會,也是一個夯實制度自信、堅定前進步伐的節點。當越來越多具體而微的夢想訴求在這個平台尋找到“最大公約數”,勢必會凝聚起“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奮鬥合力,書寫更多充滿希望的中國故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