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結香港基金28日發表新一份題為《“棕”合持續發展 “地”利現代物流》 |
中評社香港7月29日電(記者 沈而忱)團結香港基金28日發表新一份題為《“棕”合持續發展 “地”利現代物流》(可按此查看:https://bit.ly/3hFltul)的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報告指香港物流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加上基建投資落後,令本港物流業優勢漸失。報告建議特區政府分別從“硬件”及“軟件”兩方面著手,提供全面的基建及政策支持,包括在四個策略性位置建設物流樞紐以及連接的交通基建;另一方面,港府亦要制定產業政策,成立專注策略性產業發展的法定機構等,以推動本港物流業持續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角力正在改變當今世界的貿易和供應鏈格局。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政府應適時肩負責任,以社會及業界的整體利益為導向,及時採取行動,從而維護香港在世界貿易及物流版圖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地位。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指出,市民不僅要安居,還要樂業。政府在不遺餘力開闢更多住宅用地的同時,也需確保有足夠的土地發展香港的策略性行業。香港需要有前瞻性的產業政策和長遠的土地用途規劃,並適時為物流等策略性行業提供足夠的土地和配套設施,支援行業的持續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香港物流業優勢漸失 落後新加坡
貿易和物流是香港四個主要產業之一,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1.2%,並貢獻了18.6%的就業職位,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生產及消費模式的改變,物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日益重要。一方面,產品由不同國家的廠商製造,物流成為連接各工序的重要紐帶。另一方面,近年電子商貿蓬勃發展,消費活動逐漸從線下轉至線上,物流服務方便貨品直遞買家府上。
儘管香港作為傳統物流樞紐具有多項優勢,包括戰略性的地理位置、卓越的交通網絡、高效的海關運作、自由港地位等等,但由於政府欠缺長遠規劃,政策配套支援不足,再加上土地供應持續短缺,種種限制令香港物流業優勢漸失。根據世界銀行2018年物流表現指數,香港位列全球第12位,較2016年下降了三位,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翻查過往的規劃紀錄,早在1990年代,政府已擬定於屯門西地區和洪水橋一帶,建設支持海運和港口業的後勤用地,但最後有關規劃未能得到系統性落實,而過往規劃的十號貨櫃碼頭,以及小蠔灣物流園等項目,最終亦被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