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粤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認同差異、危害及應對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20-04-30 00:18:46


政府可出台相關政策,鼓勵港澳青年赴大灣區粤地各城市求職創業。
  中評社╱題:粤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認同差異、危害及應對之道 作者:林斯嫻(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博士研究生

  粤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認同差異主要體現在語言文字差異、歷史教育差異、流行文化差異、媒介使用差異等方面。港澳青年在文化認同方面的欠缺和偏差有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後果。本文亦從以上諸方面就如何化解粤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認同的差異提出個人的相關思考。

  大灣區覆蓋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及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等九大城市,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但由於各自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港澳兩地與區內其他城市在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思想特點方面差異很大。

  作為曾經的殖民地,港澳兩地的文化背景中遺留有濃烈的“中西拌盤”的殖民地文化色彩。港澳青少年除保留本國文化特色外,亦深受西方思想文化與新聞傳媒的影響。此次“香港修例”風波中,參與反中亂港活動的有不少是年輕人。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報告顯示,2019年6月至8月的一系列行動中,大部分參與者年齡介乎20至30歲之間,而19歲以下者亦佔據十分之一左右。①這類年輕人受到西方反華勢力及本地分離主義的蒙蔽與煽動,在本應靜心讀書、勤懇工作的年紀卻走上街頭、參與非法暴動,這不僅是其個人的悲哀,也是民族和國家的悲哀。這一現象警示我們,如何推進大灣區青年文化認同、尤其是促進香港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僅是個文化問題,更是一個如何促進香港和平穩定及保障“一國兩制”在港澳順利貫徹的大政治、大戰略問題。

  一、大灣區青年的文化認同差異

  綜而論之,港澳兩地青年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青年的文化認同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語言文字差異、歷史教育差異、流行文化差異、媒介使用差異。

  (一)語言文字差異。自1956年國務院通過並公佈《漢字簡化方案》及《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起,中國內地逐步開展漢字簡化工作與普通話推廣工作。自此之後,簡體漢字與普通話逐漸成為中國不同地區人民進行社會交往、文化交流的主要資訊載體。與此同時,港澳地區始終保持著使用繁體漢字的傳統,語言也以區域性方言(粤語)為主。由於粤語具有“手口不一”的特點,且語法用詞與普通話具有較大差異,給港澳及大灣區內地城市青年之間的資訊與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礙。

  此外,不少港澳青年還心懷“繁體漢字為正統”的文化優越感。在一項以香港學生為主的問卷調查中,約77.43%的受訪者同意繁體字比簡體字優越,認為繁體字更能展現書法藝術之美、更具備表意功能、更有利於傳揚中國文化②。也因此,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不願意對粤、港、澳的文字進行統一,對學習簡體字的態度也不積極。而即便支持文字統一,也多半認為漢字應該廢簡復繁,推廣港澳地區使用繁體字的傳統。

  (二)歷史教育差異。中國內地教育體系十分重視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一向注重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歷史觀念及國家意識。港澳地區的教育體系曾長期由殖民地政府主導,其教學理念、教育目的、教材編撰都與內地差異巨大。回歸之後,澳門特區政府就這些問題在澳門進行過重大改進,但香港教育系統則變化不大,在這方面始終遺留諸多問題。

  首先,“中國歷史科”在香港教育系統中被邊緣化。殖民地時期英國政府為維護其在港治權,極力避免“中國歷史科”在中學進行教授。而回歸之後,香港教育局在教學改革中則以歷史學習過於沉悶為由,取消了“中國歷史科”在初中獨立成科的地位,高中選修“中國歷史科”的人數也在逐步遞減③。這導致許多香港青少年未能接受系統性的中國歷史教育,更談不上愛國主義歷史教育了。因此之故,對於國家與民族一路走來的艱苦歷程,港澳青年、尤其是香港青年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

  與此同時,於2001年初步敲定、且在2009年成為高中必修科的“通識教育科”也成為了促使香港青年政治激化的原因之一。該門課程最初由首任特首董建華推動,本意在於解決當時教育制度下部分香港學生高分低能、祇知死記硬背、不知融會貫通的問題。課程宗旨包含“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等④。但這樣一門本可提高香港青少年慎思明辨能力、瞭解當代中國現狀與發展的課程,由於師資訓練不足、教學內容與考核方式缺乏監管,最終卻被反中亂港勢力所利用,導致初衷與結果背道而馳。教材中屢次出現抹黑國家與民族的內容,如:將香港種種複雜社會問題的源頭全部指向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將內地人描繪成搶佔資源、貪得無厭的“蝗蟲”,並對各種引起社會動盪、破壞法制的行為進行美化等等⑤。而曾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的賴得鐘近日亦被發現於網絡上散佈鼓吹暴亂、辱駡員警的言論,導致家長對通識科教師是否能保持客觀、專業的授課態度產生質疑⑥。

  總之,由於教學科目設置及監管上缺陷重重,香港地區青少年缺乏客觀瞭解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的途徑,也缺乏理解中國現階段發展狀況的正確引導,造成了對中國歷史及現狀的認知偏差。

  (三)流行文化差異。港澳兩地作為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歷史交匯地,曾經是中國內地人民瞭解世界文化潮流的重要窗口。尤其是香港,在過去幾十年間,曾經向中國內地輸入包含港片、港劇、流行歌曲、武俠小說等在內的諸多文化產品,對一代人產生了重大影響。

  但隨著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如今內地的流行文化正煥發著勃勃生機,除了傳統的影視娛樂之外,新文化產業如網絡文學、電子遊戲、二次元動漫等,均已發展出相當規模。根據國家統計局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截至2018年末,中國文化產業資產總額達22.6萬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3.0萬億元,分別比上次經濟普查時(2013年末)增長118.3%和55.5%。同時,文化新業態特徵比較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共實現營業收入2.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2.4%⑦。文化新業態的發展高度依賴於數位與網絡技術,而隨著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繼續提升,新的內容生產模式、新的細分市場、以及新的消費模式還將不斷出現,整個文化產業正面臨一場顛覆式的變革。

  此外,近幾年來內地文化產業圈湧現出一股“復古”的風潮,力求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及傳統文化追根溯源、發揚光大,體現出新一代文化工作者及受眾充分的民族自尊與自信。一大批製作精良、細節考究的文化產品應運而生,並被打造成內涵豐富、可塑性強的大品牌、大IP,承擔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藉由這股風潮,不少源自香港的舊有文化產品,比如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也被重新拾起,重新詮釋,結合多元平台,與當代流行文化與時尚生活相接軌,注入了新的活力。

  與此相對,近年來香港地區流行文化產業卻呈一蹶不振之態勢。本土文化產品難以滿足青少年的娛樂需求,歐美、日韓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同時,由於許多香港青少年對於內地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距離,導致在內地青少年中廣受歡迎的文化產品、品牌IP很難進入香港市場。因此,即使處於科技發達、通信方便的現今時代,兩地青少年間的文化隔膜卻未有明顯減輕。

  (四)媒介使用差異。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港澳地區各自運行著一套不同於內地的媒介體系,因此港澳兩地青年的媒介使用習慣也與大灣區其它內地城市青年存在巨大差異。如今青年的資訊往來重度依賴於網絡社交媒介。以香港青年為例,他們通常從Facebook、YouTube、Twitter、或本土報紙網站上獲取資訊,私人溝通則主要依靠WhatsApp、Line或Telegram。大灣區其他城市青年常用的微博、微信、B站、抖音、QQ等應用在香港青年間普及率較低。根據GlobalWebIndex於2018年的數據,香港地區普及率最高的前五位社交媒體中,前四位均為西方社交媒介,即:Facebook、YouTube、WhatsApp和Instagram,其普及率分別為85%、83%、82%及57%,而中國內地社交媒介中僅有微信列入第五位,普及率為53%,距離前幾位仍有一定差距⑧。

  這種媒介使用差異導致兩地青年之間形成了兩個壁壘分明、截然不同的網絡社區。一方感到熟悉親切的網絡話語、流行文化符號,熱衷關注的社會文化議題,對另一方而言卻全然不知所云。雙方現實生活模式本就有距離,而網絡文化心態更是大相徑庭,當然會給彼此的溝通交流、瞭解互信造成巨大障礙。

  二、大灣區青年缺乏文化認同造成的危害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文明型國家”⑨,對中國傳統及現當代文化的高度認同一直是全國各地各族人民凝聚一心、共同奮進的精神基石。港澳地區青年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青年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不利於雙方在往後的社會建設工作中建立團結互信、共同協作的良好關係,對粤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

  同時,港澳青年對中國傳統及現代文化缺乏認同,對國家民族的歷史及現狀缺乏尊重,導致的不僅僅是文化差異,更是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問題。西方反華勢力及本土分裂分子藉由青少年認知能力不足、社會閱歷匱乏、單純易衝動的特性,通過對社會各個層面尤其是文化教育無孔不入的滲透,獲得了巨大的操作空間。他們不惜禍亂地區正常社會秩序,損害地區發展前景,以便撈取個人私利及政治資本。此外,港澳兩地的穩定與發展事關“一國兩制”大計的成功實踐,港澳青年缺乏文化認同的問題一旦持續下去,將會令西方反華勢力及分裂分子的氣焰更加囂張,提出更多無理要求,從而進一步抹黑國家形象、威脅國家安全,損害國家核心利益。

  此次香港“修例風波”期間,數以萬計的香港青少年在美英等一些反中亂港勢力的鼓動下上街遊行示威,一個重要背景原因就是他們缺乏愛國、愛港情懷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的發展成就及中央政府對港澳的“仁”者情懷視而不見。由於其種種不合理要求未得滿足,他們便打砸搶燒、襲擊平民,在街頭胡鬧數月,嚴重破壞了正常社會與經濟秩序。由於接連發生暴力事件,遊客望而卻步,市民亦不敢外出,香港本地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受到巨大衝擊,整體經濟發展出現下滑。據報告,香港2019年第三季經濟收縮2.9%,陷入技術性衰退,為自2009年環球經濟大衰退以來首次發生⑩。與此同時,失業率亦從之前連續五個季度的2.8%微升至2.9%,較上一季增加6100人⑪。此外,一連串暴亂事件對香港的國際聲譽造成了巨大損害,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一直在世界上保持著穩定、安全、法治的良好形象。此次這一形象被破壞殆盡,即便風波能及時平息、秩序得到恢復,外部資本是否對在港投資仍能保持與過去同樣的信心則難以預料。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