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峰會地點--旅遊聖地巴厘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7 11:44:18  


 
  4、宗教信仰

  巴厘島因歷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響,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但這裡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義和巴厘島風俗習慣的結合,稱為巴厘印度教。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神)和佛教的釋迦牟尼,還祭拜太陽神、水神、火神、風神等。教徒家裡都設有家廟,家族組成的社區有神廟,村有村廟,全島有廟宇125000多座,因此,該島又有“千寺之島”之美稱。神廟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擁有千年歷史的百沙基陵廟,陵廟建在稱為“世界的肚臍”的阿貢火山山坡上,以專祀這座間歇噴發的火山之神。陵廟的層級石雕建築,與柬埔寨吳哥窟相似。

  5、歷史沿革

  巴厘人是由多種南島移民,於約公元前2500年的史前時代混血所組成。一般相信,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的青銅器時代,巴厘島已有非常進步的文化;現在仍在使用的農田灌溉組織(Subak),和灌溉系統就是沿襲自當時。大約公元十世紀時,印度文明影響全東南亞,經過爪哇島傳入巴厘島,提供後來巴厘文學、藝術、社會組織和政治的雛形。十三世紀時,信奉印度教的爪哇人開始統治巴厘;公元1515年伊斯蘭教(回教)入侵爪哇,促使了大批印度教的僧侶、貴族、軍人、工匠和藝術家逃亡巴厘,造成十六世紀巴厘的黃金時代。 也就在這個時候,來自歐洲的白人開始拜訪巴厘。在荷蘭探險家們的形容中,巴厘異教徒的神秘色彩、富足的社會文化和溫暖的氣候,令荷蘭人既好奇又心動,幻想著只要將荷蘭的文明和商業帶進巴厘,就可引導巴厘人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公元1908年,荷蘭的國旗終於插遍了全印度尼西亞和巴厘島,巴厘的貴族們在幾次為尊嚴而自殺的普普坦儀式中,結束了貴族統治的時代。荷蘭人統治了巴厘34年,接著在二次大戰時日本人又占據了三年;直到公元1949年,在聯合國的干涉下,荷蘭才退出印度尼西亞,島民溫和的巴厘,自然成為獨立後印度尼西亞的一省。

  在爪哇島佛教王國夏連特拉王朝時代,佛教及印度教開始傳入巴厘島。愛爾.卡首次將巴厘島與爪哇島統一,其後經過新柯沙裡王朝,1343年爪哇島印度教王國麻諾巴歇再次統一兩地,印度教開始大規模進入巴厘島,並和原來的佛教進行融合。1515年伊斯蘭王國淡目興起並取代麻諾巴歇,於是很多印度教精英逃往巴厘島,由此開始印度教文明的繁榮。1550年巴圖仍貢建立了第一個巴厘島王國。1588年西方人第一次來到島上,據說3個荷蘭航海家船只失事後到達島上,後來能夠搭船回國時卻只有1人願意回去,由此也可見巴厘島的魅力。其後進入荷蘭殖民時期。在很長一個時期,殖民者只專注於爪哇島和蘇門達臘的資源掠奪(香料、木材等)和海上貿易,並未將巴厘島納入進來。一直到20世紀初,荷蘭人決定征服該島,巴厘島土著在抗爭無效之後,選擇大規模集體自殺,1906年登巴薩王室貴族幾乎全部自殺於荷蘭軍隊面前(現在登巴薩市政廣場的紀念碑即是紀念此事件)。自殺事件經新聞傳到歐洲後引發震動,迫使殖民者實行較人道的統治,巴厘島的傳統文化特色也由此能夠保持下來。

  自然地理

  巴厘島北部有一火山帶貫穿東西,其中最高為阿貢火山(Gunung Agung),3142 米。火山帶往南及北延伸,為島上主要生產農作物的肥沃稻田。 巴厘島西部人口稀少,是島上唯一的非耕種區域,也是巴厘島國家公園所在地,這裡為茂密的樹木叢生區域,內有豐富罕見的植物和鳥類以及壯觀的海底世界。

  最高山:東北部的阿貢山(Gunung Agung),海拔3142公尺,被稱為“世界的肚臍”。最大湖泊:巴杜爾湖(Danau Batur)。最主要的兩條河流:帕克裡桑河(Pakrisan)和貝塔努河(Petanu),這兩條被視為聖河的兩岸,曾經發現許多古代帝國的遺跡。國家森林保護區:西部的珍巴拉納(Jembrana),是仍居住著熊、野豬和鹿等生物的熱帶叢林。 

  巴厘島地處赤道,氣候炎熱而潮濕,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在低處,平均溫度在21℃和33℃之間,但山區溫度可以低至5℃。濕度根據地區及季節不同而異,總體而言很高,平均濕度約在60%-100%之間。一般而言,印度尼西亞可分為兩個季節:東南季風帶來幹燥天氣(幹季),西北季風帶來豐沛的雨水(雨季)。雨季從11月持續到3月,1月至2月是雨季的最高峰,每天下雨好幾個小時,特別是在巴厘島中心的小山上。這時期下雨是可以預期的,然而總會間以陽光出現雨水稍停的時候。下雨之前,空氣中充滿濕黏的悶熱感;雨後則立刻讓人感覺清涼舒暢。4月到10月是幹季,是攀登山峰或參觀自然保護區的最佳時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