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福建省霞浦縣文物工作者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在城區的府前路發現了3塊清代石碑,碑文記載了海峽兩岸的歷史淵源。
新華社報道,據霞浦縣博物館館長吳春明介紹,3通清代碑刻碑文分別為《國泰民安碑》《福寧洲鎮憲顏大老爺恩德碑》及《感之建祠碑》,內容涉及清代霞台商貿、政治、軍事方面的廣泛聯繫。
《國泰民安》碑高218厘米,寬72厘米,厚9厘米,輝綠岩質地,碑額為楷體陽文,正文為楷體陰文,豎排17行共500字。當地博物館專家考證後確認,該碑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發佈的一塊官府告示牌,旨在保護當時販運台灣大米進入霞浦貿易的客商。
據記載,霞浦當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米糧奇缺,需外來船運米接濟饑民。販運台灣大米的糧船進港後,屢受當地衙役、營兵藉口查驗敲詐勒索,米商不堪其擾,不敢進港。霞浦縣官府接告後即勒石示諭:“如有船戶販運台米進港,聽其隨時糶賣,不得擾累阻撓,倘有兵役姦民人等私向米船索取,例規一經察出或被呈控,定即嚴挐究治決不姑寬。”
《福寧洲鎮憲顏大老爺恩德碑》及《感之建祠碑》碑寬分別為82和80厘米,厚13和10厘米,均為楷體陰文,花崗岩質地。碑文記載了清雍正年間福寧總兵顏光旿興利除弊、捐俸構囊運米減價及優恤當地戍台將士等業績。
霞浦縣博物館館長吳春明說,清代碑刻重見天日,還原了清代霞台民貿頻繁往來,政治、軍事密切聯繫的歷史事實,更見證了霞台之間“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歷史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