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梁祝鎮的“梁祝故里”景區投資失敗,相關負責人將原因歸咎為缺資金,此種邏輯的基礎在於:從2006年汝南梁祝城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梁祝故里”景區就成了一個香餑餑,因此,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個東風就是錢。只要有了足夠多的錢,“梁祝故里”景區投資就不會失敗。
這種邏輯看似合情合理,可細細推敲卻根本站不住脚。固然,對歷史遺產的發掘,若真能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地方政府對名人故里的打造就不應受到苛責,甚至應給予讚揚。可問題是,從現實來看,這些年在各地上演的“歷史熱”“故里熱”和“古墓熱”已經失去應有的理性,其所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遠非最初預想的那樣讓人滿意。
比如,有心人通過實地走訪發現,某地的李白故里公園破敗不堪、無人問津,讓人為詩仙扼腕嘆息。而在我們身邊,還有更多“名人故里”在生存線上掙扎,更妄談產生實際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就此而言,在名人故居越來越多的今天,尤其是部分名人故里開發經營亂象不斷上演的現實面前,“梁祝故里”景區的投資失敗也就不值得大驚小怪。
相關方面希望通過招商解決建設所需資金,這無疑是市場經濟的應有舉措。可是,在商言商,對於投資者來說,是否能夠獲得足夠多的回報才是他們最為關心的,如果“梁祝故里”景區投資不能收穫預期的利益,自然而然就不會參與其中。從“梁祝故里”投資失敗來看,顯然在於投資者對該項目缺乏必要的信心,也因此,造成了資金的極度匱乏。
“梁祝故里”的投資失敗,本質上不是資金缺乏的問題,而是管理和規劃失序所致——相關部門出于政績的需要,缺乏必要的決策科學性。當此之際,景區的建設可行性和必要性亟須進行科學探討,而這尤其需要民眾的廣泛參與,只有對建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達成普遍共識,並擁有科學的規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金的問題。(時間:8月18日 來源: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