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盧溝橋滄桑:全面抗戰第一槍在此打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1 00:22:56


從盧溝橋看宛平城(中評社 黃博寧攝)
  中評社北京1月1日(記者 黃博寧 周雨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文化旅遊景區內,與盧溝橋、宛平城一道成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台聯主席汪毅夫昨天在抗戰紀念館捐贈個人文物之後,中評社記者也順道遊覽了這個記錄著中國抗戰歷史景區,一睹盧溝橋的石獅子和古老宛平城的風采。

  盧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這座古老的橋又增添了新的意義。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盧溝橋兩旁有281根漢白玉欄杆,每根柱頭上都有雕工精巧、神態各異的石獅,或靜臥,或嬉戲,或張牙舞爪,更有許多小獅子,或爬在雄獅背上,或偎在母獅膝下,千姿百態,數之不盡,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

  盧溝橋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是“燕京八景”之一,看曉月要在黎明時分,站在古橋上,憑欄遠眺,西山叠翠,月色嫵媚。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響起了第一聲抗日炮聲,如今在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可以看到一座高4米的藝術雕塑--《獅醒》,象徵著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毗鄰的宛平城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橋頭堡,1928年12月1日宛平縣公署遷至盧溝橋原拱極城。拱極城始稱宛平城。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宛平城明、清時期沒有遭受什麼破壞,但民國以後成了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1937年7月7日晚間,日本侵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演習,並鳴槍逞凶。當晚,日軍反向在此守衛的二十九軍提出無理抗議,聲言中國軍隊由宛平縣城開槍,並聲稱有一日本兵失蹤,要進宛平縣城搜索,當時遭到二十九軍守橋部隊的斷然拒絕,日軍即用大炮和機槍向宛平縣城轟擊,雙方展開了激戰,日本侵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

  “七七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自衛戰爭的起點,也是東方及太平洋地區反法斯戰鬥的起點,在宛平城邊、盧溝橋畔,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愛國官兵,為保衛自己的祖國英勇奮戰,多少先烈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至今離宛平城不遠的大棗山上還矗立著抗日英雄趙登禹將軍的陵墓。如今看到這些烈士的陵墓,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