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4日電/隨著中紀委反“四風”的持續開展,明面上的實物禮品開始銷聲匿跡,但暗地里的提貨卡、預付卡,上門送卡、異地提取等送禮形式不斷翻新,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月餅等中秋禮品的出路愈發呈現電子化、信息化、隱蔽化的趨勢。
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報道,江西一位供貨商告訴記者,他承包了一些農戶的果園,考慮到今年中秋節前後“實物送禮”有風險,所以特地找朋友製作了二維碼印在提貨券上。記者注意到,用微信“掃一掃”這個二維碼,就會進入購物通道,接下來只需填寫二維碼下的一串數字,輸入送貨地址,聯繫方式,3至5個工作日就可送貨上門。整個過程,送禮者與收禮者之間根本不需要直接接觸,只需要通過快遞就可完成交易。
據了解,正是看中這家供貨商的“隱蔽化”服務,深圳一家國企在這裡共花費6萬多元購買了禮品,既要送給業務相關部門,還要送給總部領導。該企業一名辦公室員工告訴記者,目前送出去20餘份“部分單位不敢收,但大部分還是收了”。
“敢收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企業領導和他們部門領導都比較熟,長期建立了信任關係。”這位員工表示,不敢收的單位大多是因為打交道不多“畢竟是特殊時期,收禮就等於授人以柄。”
一家頗受歡迎的電商銷售經理表示,最近訂貨的主要是銀行、證券、IT等企業,“銀行證券有國有的,也有股份制的,主要是買來送大客戶或者關係單位,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的人。”這名銷售經理說,從送貨地址看,主要是寄往個人家庭住址。
廣東一地級市官員告訴記者“與往年相比,節前送禮的行為很少,但企業老板都會主動打電話說,現在風頭緊不敢節前送,但禮品都已經備好了,打算節後補請吃飯再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