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大歌在“三線”老廠房上唱響。 |
中評社香港12月31日電(記者 楊犇堯)每一個由舊工廠改造成的文創園都有她的特質,近日,中評社記者走訪了位於貴州省貴陽市的“1958文化創意園”並觀看了園區內的1958夢幻之旅表演。
這裡是由1958年建成的貴陽龍洞堡生物製藥廠改造而成,對不少人來說,1958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那是“大躍進”的開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激昂口號響徹在那個年代,蓬勃的群眾熱情充斥在當年的生產車間。
而“1958夢幻之旅”表演由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丁偉策劃並創作,以“大躍進”時期的工業建築為載體、結合“三線建設”人員進入山區後的經歷以及像侗族大歌這樣的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在園區內的多個地方進行穿插表演。“1958夢幻之旅”與傳統的演出有兩個最大的差異,第一是沒有固定舞台,第二是觀看和演出是一種近景互動體驗的方式。演出共分十幕,在充滿力量與複古的工業建築空間、機械遺跡、彎曲管道之中,把貴州山水、柔術雜技、水下表演、空中歌舞等元素進行跨界融合。
貴陽是一座移民城市,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貴陽”們介紹,這座城市內80%以上的人都來自外地,其中,就不乏60年代初從全國各地趕來支援“三線建設”的人、知青以及他們的後代,例如在大陸導演王小帥的電影《青紅》中,就講述了一個到貴州支援“三線”的上海家庭,他們如何擠破了頭皮要爭取回到原籍地的故事。
“不能奉獻了青春,又奉獻了我的子孫”,這是一位到貴州支援“三線”的長者對筆者說過的話,當年很多人犧牲了愛情、友誼甚至自己的貞潔,拼了命回到自己的原籍地,而另一些人則留了下來,繼續在貴陽郊區的工廠內工作、生活,融入當地,成為這座城市一個固定群體。記者在觀看“1958夢幻之旅”表演的時候,發現觀眾有很多是年輕人,但也有不少白髮蒼蒼的老人,或許,他們是要重新來到這裡,找尋當年的激情澎湃,以及事後才發現有些荒誕的青蔥記憶。
貴州過去曾經交通滯後,這也成為她在地緣上安全的因素,一度成為戰時的大後方基地,眾多工廠在此扎根,而如今,貴廣高鐵已經在貴陽首發,更多的年輕人將奔向富饒的嶺南,而當年那些不少支援貴州建設的外地人卻永遠留了下來,他們成為了貴州文化浮世繪的一個部份。
“1958文化創意園”正是因當地的創意者,有魄力將這片廢棄的工廠進行改造,去追憶那段歷史。現在舊屋不僅換了新裝,而且還加入了新鮮的文化元素,以不一樣的方式宣傳黔中文化,助力貴州文創產業實現後發趕超。這片扎根在貴州特定的歷史土壤中的工廠區,結合了多民族文化以及時下貴陽年輕人的自嘲與戲謔,趁著貴廣高鐵開通的機遇,將會令到更多的人——看見貴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