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2月15日電/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走紅以後,引發了很多討論。有人非常樂觀,認為詩歌的春天來了;有人較為悲觀,認為這個詩詞大會根本就是反詩詞的。我也覺得,這只是一個“詩詞背誦大會”,沒有創作是個遺憾。
這些議論各有各的道理,由於著眼點不同,所以看法也不盡相同,但往深裡想,它們仍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為詩詞好”“為喜愛詩詞的人好”,希望中國詩詞真的能夠很好地被繼承和發展下去。正是由於人們有了這樣的美好期待,所以難免對《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有所苛求,從而使討論變得沉重。
《中國詩詞大會》只是一個以詩詞為媒的節目。這個節目設置了選手和百人團答題兩套系統,有些題目頗有形式感,並且邀請了一些教授現場點評,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識性。最重要的是,由於節目當中使用了很多被選入教材、人們耳熟能詳的詩詞,使得觀眾也有一定的參與感。央視平台好、群眾基礎好,這是節目能夠在春節期間迅速火爆起來的原因。
詩詞對中國人來說是植入文化基因並潛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詩詞語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國人可以“秒懂”,外國人可能就雲裡霧裡。至今在很多中國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詩詞為心,以對聯與書法為用,文化中國未必高居於廟堂之上,卻經常安住於江湖之遠。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現代人似乎離詩詞越來越遠,學生在校期間還能通過語文課程接觸詩詞,畢業之後能拿詩詞怡養性情的並不多。這個時代的誘惑實在太多了,詩詞正離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遠。在此形勢下,把詩詞做成一檔很有參與感的節目,讓很多喜歡詩詞卻不經意遠離詩詞的人們有機會重新接近詩詞,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功德。
中國經濟經歷了長足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文化和藝術的享受其實仍然有限。中國人的文化消費遠遠趕不上物質消費。相比之下,詩詞是最方便獲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許多人一輩子沒有進過劇場、電影院和音樂廳,尤其在邊遠小城鎮,可能連這些設施都沒有配備。這是接下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當中最艱巨的任務,唯有匹配較高物質生活的文化生活,城市化才算得上成功。
不要苛求詩詞大會,像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社會道德屢屢滑坡並引發爭議的當下,需要更寬鬆的講文化、講藝術的節目,進而營造一種社會氛圍。希望詩詞大會不要成為絕響。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