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詩詞歌賦涵養海外華人“中國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23 10:45:31


  中評社北京3月23日電/傳統文化類節目的熱播,不僅讓“吟詩作賦”成為國內風靡的雅好,也給近年來海外持續不斷的中國傳統文化熱潮再添一把火。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和靈魂。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海外華僑華人而言,是一種慰藉,更是一種認同與自信。正如新西蘭華人孫朕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說:“中國傳統經典文化重新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自己華人身份的認知,也可以讓我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自身的特性與價值。”

  中國文化熱潮澎湃

  前不久,日本神戶中華同文學校校長張述洲發現,微信朋友圈都在轉發一位名叫武亦姝的中國女孩獲得《中國詩詞大會》冠軍的視頻,而與這檔節目有關的分析文章也時常可見。“許多日本華僑華人,尤其是新一代華僑,都很關注這檔節目。”張述洲對記者說。

  事實上,不僅是日本,這股從國內興起的“傳統文化節目熱潮”,近來風靡海外華人圈。新西蘭中華青年聯合會主席孫朕邦告訴記者,他身邊的不少華僑華人朋友就都第一時間在網絡上收看了《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並紛紛點贊。

  “用一句網上流行的話來說,熟悉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佳句,就能讓人在感嘆夕陽之美時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孫朕邦看來,類似《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不僅能為海內外觀眾帶去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還能引導大家更好地理解美、評價美。

  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授李斧深有同感,平日喜好文學的他也在網上觀看了這些節目。“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曲賦無不精美神妙,但是了解其精髓的人似乎越來越少。這次中國掀起一股對傳統文化向往的熱潮,並能傳至海外,是一件大好事,希望這股熱潮不要潮過浪盡,而要持之以恒。”

  多元渠道合力傳承

  伴隨傳統文化節目熱潮一起席捲海外的,是一陣更為澎湃的“傳統文化熱”。在今年的《中國詩詞大會》上,除了武亦姝,還有一位女孩也引起大家關注,那就是來自新加坡的華裔選手李宜幸。對古詩詞信手拈來的嫻熟,讓李宜幸贏得贊嘆,也讓人們感嘆海外華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新加坡《聯合早報》還特別注意到,李宜幸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愛好是移居新加坡後逐漸培養起來的。這非常難得。其實,如今在海外許多華人聚集的地方,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教育早已如火如荼。

  李斧向記者介紹,不同於過去在家庭中口口相傳的傳統教育方式,如今海外如雨後春笋般成立的華文學校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和傳播的主課堂。

  張述洲所在的神戶中華同文學校就是一所已有百餘年歷史的老僑校。在不同年級學生的課本上,朗朗上口的唐詩宋詞和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隨處可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會學習《坐井觀天》的故事,五年級的課本裡則有李白的《贈汪倫》。”這樣的例子,張述洲可以舉出很多很多。

  不僅如此,美術課中的水墨畫和剪紙、體育課中的太極拳和舞龍,技術家庭課中的包餃子和縫紉……如張述洲所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華文學校課堂的方方面面,甚至比一些中國國內的學校更為豐富。

  除了華文學校的系統教學,華人社團也是海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孫朕邦介紹,在新西蘭,當地華人社團組織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各類活動就非常豐富。比如,當地華星藝術團會定期排練二胡、揚琴、古琴等民族樂器演奏和民族舞蹈;華文作協的文學愛好者則會經常邀請中國的作家、文學評論人,與華人讀者及新西蘭本地文學界面對面暢談中國文學;他所在的新西蘭中華青年聯合會更是連續多年組織“文聚合”文藝沙龍,推出過“再談莊子,走進夢蝶的哲思”、“墨子悲絲和韋編三絕”等富有濃鬱中國味兒的專題講座。

  播種留根循序漸進

  世界各地華僑華人花費心力,在海外播撒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尤其讓自己的下一代從小熟悉經典文化,為的是一個共同的心願——“留根”。

  “無論是念古詩,還是讀名篇,雖然孩子們不一定完全理解,但是通過學習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讓他們知道,作為一個華人,自己的根在哪裡。”張述洲說,自己堅持多年的正是這項重要的“留根”工程。

  當然,相比中國國內的孩子,母語非中文的“華二代”“華三代”在學習傳統文化時會碰到更多難題,首先就是語言這只“攔路虎”。對此,張述洲結合自己多年華文教育的經驗認為,在引導孩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先打好中文的基礎,教給孩子漢語拼音等“做面包的工具”,另一方面要注重循序漸進,可以先用白話文讓孩子理解經典的內容,再逐步引入文言文原典。

  作為一個5歲孩子的父親,孫朕邦的觀點與張述洲不謀而合。平時,在新西蘭的家中,他會鼓勵兒子看中國的動畫片,讀中文的卡通書。“這些看似與中國傳統文化無關,但能讓在新西蘭生活的孩子對中國的語言、社會環境和流行文化不再陌生。”孫朕邦相信,只有從小消除孩子對於祖籍國的疏離感,未來才有可能將其引導到接觸並喜愛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而卡通書中一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情節,比如諸葛亮戴著墨鏡騎著摩托去和曹操鬥嘴,也能以一種生動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認識和喜愛。“未來,孩子可能會學到《出師表》《諸葛誡子書》等名篇,那時他童年積累的對人物的好感就會轉化為學習的濃厚興趣。”孫朕邦說。

  的確,對海外的“華二代”“華三代”來說,學好中文是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金鑰匙,興趣則是最好的老師,而地廣物博的故土更是他們取之不盡的源泉。李斧建議,中國國內針對海外青少年組織的各類“尋根”夏令營也可以增加歷史文化的成分,甚至還可以通過網絡開展一些面向海外的文史知識競賽、詩歌創作朗誦大會等,以此內外呼應,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火種在海外生生不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