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教官、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理事柯畊宇認為,“不對稱戰爭”思維始終貫穿中國建軍,美國怎敢調侃以對?(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高雄4月15日電(記者 高易伸)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教官、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理事柯畊宇接受中評社訪問認為,1989年中共規劃的“三階段海軍軍力整備方針”中,即可看出中國大陸將海軍發展列為優先,並估計2040年可接近俄國海軍甚至是美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為終極目標。他說,面對中國大陸,台灣尚稱不上“不對稱戰爭”;但中國面對美國時,“不對稱戰爭”的思維卻始終貫穿期間。
柯畊宇說,歸結中國大陸軍事戰略抉擇的內涵包括戰略方向的改變、防禦導向的海洋戰略、多層次防禦、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海上貿易能源進口及將核武延伸至海洋等。未來的中國海軍勢必會走上導彈化、電子化、核能化及自動化等發展。美國怎敢再翹著二郎腿,無知地調侃以對?
柯畊宇,1959年生,退役上校。陸軍官校52年班、“國防大學國家安全戰略研究所”碩士、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班。柯為退役上校、曾任“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戰略教官、現為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理事、高雄餐旅大學兼任講師。
美國海軍日前於臉書放張美軍驅逐艦“馬斯廷號”(USS Mustin,DDG-89)監控中國大陸航母“遼寧號”並排航行的照片,照片中,馬斯廷號艦長坐在椅上翹腿,目視監看遼寧號。大陸媒體《環球時報》也證實,遼寧艦航母和美艦在菲律賓海相遇。不過,或許美海軍臉書後來刪掉這張照片。
柯畊宇認為,冷戰結束後中國海軍以衝突爆點為重心的主要戰略方向經歷重大轉變,因中國認為“尋求獨立的台灣”將成為主要隱憂,故主要戰略方向由北向東,優先發展東海艦隊。如今南海主權爭議愈烈,主要戰略方向兼顧向南及向東轉移,甚至連北海艦隊也須進行現代化,就是要確保中國沿海至第一島鏈的安全。
其次,柯畊宇說,在防禦導向的海洋戰略上,中國海軍已建設成有力的戰略考量,但其刻意環繞著守勢武力,而非追求攻擊能量的建立,所持近海防禦觀念乃是承襲前蘇聯的海洋戰略思維。
柯進一步表示,所謂“前蘇聯模式”是指將靠近大陸水域和離岸200浬內範圍,視為海軍必須“控制”的區域。距此以外的海域則是“拒止”美國海軍接近。由此可推斷出中國海軍必須控制第一島鏈,在制海作戰基準線以外至第二島鏈海域,則是實施“拒止”的區域範圍。
第三,柯畊宇認為,中國的“多層次防禦”戰略是其對台軍事戰略的一環,主要戰略邏輯建立在台海若發生緊張情勢,中國如何面臨“第三國介入”的可能性,“多層次防禦”戰略運用的時機可在平時、危機與戰時,目的在於嚇阻、延遲、襲擾、複雜化美國在某一特定地區進行武力動員部署,而且“多層次防禦”戰略是一種高科技戰爭,運作過程必須快速地將軍力投射至周邊地區,以摧破敵軍行動。
第四、柯畊宇說,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最大困難點在於如何阻止美國干預,中國海軍須阻止或擊退美國海軍航艦戰鬥群所可能採取的行動。遲滯戰場時間,以爭取火箭軍、空軍出擊,成功達成攻台所需時間,這是中國海軍在聯合任務中最重要者,也符合共軍“打擊主要關節”要點準則。
第五則是海上貿易與能源進口,柯畊宇說,目前中國對能源的依賴已超越第一島鏈範圍而包含整個南海區域,但能源航道安全問題已成為另一項促使中國海軍提升戰力的趨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