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記者 沈而忱 段曉魯)由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的“1921-2021:百年記憶·紅色客家”暨“講客堂”第九講7日在香港舉行。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以《中共對台決策的六大戰略思考》為題作線上發言。仇長根指出,回顧歷史,不難看出中共對台決策主要有六大戰略思考:第一,對台決策從全局出發,服務於戰略機遇期和民族復興;第二,盡最大努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不排除任何選項;第三,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不斷深化一國兩制對台方針;第四,反獨促統,遏制“台獨”,作好不惜一切代價準備;第五,秉持“親望親好”理念,充分尊重並理解台主流民意;第六,對於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針鋒相對,從不妥協。
仇長根提到,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百年來中共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嘔心瀝血,砥礪前行,百折不撓,一代接著一代地不懈努力。如今,確立並堅持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中共作出的極具科學創意的重大戰略決策,充滿了高超的政治智慧與遠見卓識,體現了堅定的“必統”意志與決心和信心,蘊含著對台灣骨肉同胞的無限深情與關愛。回望歷史,不難看出中共對台決策主要有六大戰略思考:
一是,對台決策從全局出發,服務於戰略機遇期和民族復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年來,中共五代領導集體對台決策與方針一脈相承。毛澤東時代對台戰略決策的一次根本性轉折:即1955年4月“萬隆會議”周恩來總理根據中共中央授權,第一次向全世界公開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方針。1963年中共將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由此傾心勾畫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雛形。鄧小平時代,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起,撥亂反正,集中精力實施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方針正式確立。這一偉大創舉“改變了歷史上但凡收複失地就要大動干戈的所謂定勢”。中共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以江澤民和胡錦濤為核心的第三、第四代領導集體,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八字方針”,努力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領導集體,確定了新時代對台方略,核心是: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並提出“新時代”三大歷史任務,即“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對台工作堅定不移地服從和服務於這一國家戰略及目標的實現。
二是,盡最大努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不排除任何選項。1955年5月毛澤東曾說:我們跟台灣要“和為貴,愛國一家 ”。十年後的1965年7月毛澤東賦詩《臨江仙》:“明月依然在,何時彩雲歸”,表達了希望蔣介石回大陸安度晚年。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委員長提出“葉九條”;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籍華人楊力宇教授提出“鄧六條”。這三個動作分別以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中共領導人身份,呼籲商談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提出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國家統一。2019年1月2日習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會上提出:“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等五條意見,這是建國以來中共第五代領導集體堅持對台“八字方針”和指導對台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也是中共堅持堅定的原則立場和準確的把脈民意;保持著淡定的戰略自信和清醒的底線思維;發揮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靈活的包容策略;胸懷高度的民族情懷和博大的政治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