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9日電/冰雪融化、供電恢復、交通復暢……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逐漸走出南方雪災的陰影。但此時,抗災的公共政策應對仍在持續發力———近日,中央財政批准科技部動用結餘經費2000萬元,緊急啓動冰雪災害應急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重點圍繞近期抗災救災、災後恢復生產與重建急需的技術需求開展攻關(據2月8日《人民日報》)。
新京報今日刊載社論讚揚說,在此次南方雪災中,全民動員,衆志成城抗風雪,體現出我們這個民族堅韌不拔,不向厄運低頭的精神。全民抗災背後的公民精神值得我們自豪,也要看到的是,進一步提升抗災效率,减少抗災經濟、社會成本,我們更需講究抗災的智慧,充分依賴科學技術,如此才能事半功倍,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局,而中央之所以讓科技部投入巨資研究抗災救災應急,一個重要原因正在于此。
此次抗擊冰雪災害,我們再一次真切看到了科學技術在抵禦自然災害上的巨大作用。例如許多地方大規模動員公務員、職工、軍人等上街鏟雪除冰,這種全民動員爲抗災立下汗馬功勞。可人力除冰雪畢競遜于機械除雪,在罕見的暴雪中,機械化除冰雪更充分凸顯其優勢,一台鏟雪機一小時能除500噸冰雪,這可能要上千人幹上半天。例如,許多地方電纜覆冰嚴重,電塔不堪重負而倒塌,因此出現了各種除冰方法,最普通的是讓人爬上電塔用木棒、扳手等工具敲擊,湖南三位電力公司員工就是因此不幸殞命的,有的地方還派武警用沖鋒槍掃射輸電綫以除冰。但同在重冰區的寶鶏秦嶺山區,當地電力部門除冰却只需要在辦公室敲敲電腦完成———寶鶏市供電局上世紀70年代就自主研發幷實施了“帶負荷融化綫路覆冰技術”,由于有科技創新作爲後盾,今年雪災期間,寶鶏重冰區的輸電綫安然無恙(據2月2日《西安晚報》)。
社論指出,可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力量,提高我們抗擊冰雪災害的能力,其潛力實在巨大,除以上之外,如何更好地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性與前瞻性;如何更好保障鐵路交通大動脉在惡劣天氣下的通行能力;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農作物在冰災中的損失……這些都是需要進入抗災研究視野中的問題。
恩格斯曾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災難是危機也是契機,在考驗我們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學習和提高的機會。以災難警醒自己,建立和完善高科技的抗災體系,這在國外有許多成功經驗,例如,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市在1835年的地震中,該城被夷爲一片廢墟;1939年地震造成房倒屋塌,死傷數萬人;在此之後該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建築物實行了合理的抗震設防,結果在1960年發生8.3級地震時,新建房屋大都完好,特別是該城的一座現代化煉鋼廠,由于建設時采取了許多抗震措施,地震時損失輕微,震後不到一星期即恢複了生產。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高溫、低溫、強降水、幹旱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將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將高科技的防災體系建設作爲國家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們現在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不僅需要體現在工農業生產上,也同樣需要體現在國家抗災减災機制和能力上。因此,花2000萬元研究抗災减災,這花得值,期待科技部向社會交出一份優異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