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5日電/經過最後幾天夜以繼日的艱苦談判,在各方強烈的政治意願推動下,曠日持久的伊朗核談判終於取得階段性成果。隨著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英、法、俄、中、德)及歐盟達成的伊核問題框架性解決方案出台,國際社會看到了期盼已久的解決伊核問題的曙光。距最後期限還有3個月,離全面協議達成究竟還有多遠?
新華社報道,制約伊核談判遲遲無法獲得突破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就是伊朗和西方國家在離心機數量、解除對伊制裁等核心問題上的巨大分歧。此次達成的框架性解決方案也只是各方在核心問題上達成的原則性一致,具體如何操作和落實仍然待解。
方案對一些爭議問題的描述比較模糊,美伊雙方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讀,一些技術層面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比如在解除對伊制裁這一關鍵問題上,方案規定為“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確認伊朗遵守相關承諾後”解除制裁。而國際原子能機構是否會受西方國家影響,制裁能否順利解除均存在不確定性。
事實上,伊核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源在於美伊之間缺乏互信,雙方均受到來自國內的巨大壓力。
對伊朗來說,儘管魯哈尼政府有決心通過談判解除制裁,為伊朗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境創造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但被來自國內保守派的反對力量嚴重束縛著手腳。此外,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對核談判的態度並不樂觀,對西方國家還存有極大的戒心,魯哈尼政府在此後的談判中能做出讓步的空間會十分有限。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奧巴馬也面臨著國內掣肘。美國國會部分議員,尤其是共和黨議員和親以勢力批評奧巴馬偏離談判初衷,放任伊朗擁核。一些國會議員不斷向奧巴馬施壓,甚至謀求阻礙全面協議的達成。雖然奧巴馬政府把解決伊核問題看成近期最能顯耀的外交成績,下決心解決這一難題,但在巨大壓力下是否動搖也令人擔憂。
此外,中東局勢、以色列的強烈反對等外部因素對伊核談判的影響不容忽視。就在美伊緊鑼密鼓地進行討價還價之時,也門危機驟然升級。有分析人士認為,美伊直接談判傳遞出雙方關係趨於緩和的信號,使得沙特等對伊朗心存忌憚的美國地區盟友感到不滿。美伊等國在地區問題上的博弈勢必影響伊核全面協議的達成。
不難看出,儘管伊核談判取得階段性成果,各方甚至在某些技術細節上取得了一致,徹底解決伊核問題的道路上仍充滿變數。各方只有繼續保持強烈的責任感與堅定的政治意願,相向而行,才能把握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如期達成全面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