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中美戰略博弈:原則不交易,經貿可協商” 作者:周建閩(香港),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專家委員
今年3-4月,是中美關係在中國被美國確認為“戰略競爭對手”之後,進入一個實質性的摩擦與對抗階段的重要時間節點。3月16號,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與台灣往來法》;3月22日,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宣佈將對中國特定產品額外徵收25%的關稅,價值高達500億到600億美元,打響了貿易戰第一槍。緊接著一系列加碼衝突,令世人眼花繚亂:3月23日,中國發佈對自美進口的部分產品加徵關稅,價值30億美元;4月4日,美國政府發佈將對華輸美的1333項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25%的關稅;中國政府立即反擊,宣佈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徵25%關稅;4月5日,特朗普發佈聲明,再對中國10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加徵關稅;4月6日,中國商務部表示,如果美方公佈新增1000億徵稅產品清單,中方將毫不猶豫、立刻進行大力度的反擊。中美貿易戰可謂硝煙四起,一觸即發。
在戰略層面,去年12月美國發佈特朗普政府首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列入“修正主義國家”和戰略競爭對手,與國際恐怖主義和“流氓政權”共同列入美國面臨的三大主要挑戰。今年1月19號,美國發佈的新國防戰略報告,更進一步提出,“國與國之間的戰略競爭,將是現階段美國國家安全方面的首要關注”,明確了美國安全戰略的重心已經由反恐向大國戰略競爭轉移。
戰略方向的變化,帶動了美國政府近期以來一系列對華政策作爲,顯示美國對華政策已經明顯不同於以往,發生了重大的政策反轉。美國改變對華政策的背景與基礎爲何?這種政策變化會產生什麽樣的後果?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在做冷靜思考和策略應對時必須首先釐清的問題。只有循著問題導向,深刻地分析、認知問題的本質特徵,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應對部署。
從此次美國參眾兩院535位議員全票通過“與台灣往來法”可以看出,美國國內有一股非常強大的反華勢力。這股反華勢力的政治基礎,是美國保守主義的核心——軍工複合體、財團、媒體、智庫、教會以及對在全球化下失去中低端產業工作機會而極度不滿的工會、“紅脖子藍領”階層等。從中不難發現,美國反華勢力的政治基礎是非常深厚的。中國駐美使館成立近四十年來,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這些努力竟然難以影響哪怕是一位參眾兩院議員,這就深刻反映了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不穩固、不深厚,不牢靠,這是未來中美關係發展的最大阻力所在。
引發美國保守主義勢力對中國做出一系列挑釁和改變政策舉措的,是他們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和對於中國發展的戰略猜疑與戰略焦慮。他們完全忽略了全球化與地緣經濟幾十年來的影響和作用,無視今天的中美關係發展和利益聯結已經到了休戚相關的密切程度;反而認爲全球化和中國崛起是導致美國衰退的最重要緣由。
而對於中國的戰略猜疑、誤解和焦慮,更是近年來彌漫在美國戰略界和智庫、媒體的一股濃厚毒霧。一反過去的“中國崩潰論”,他們將“中國威脅論”乃至“中國經濟侵略論”作為戰略塑造和輿論煽動的焦點。他們始終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中國的崛起與發展。特朗普政府的首席貿易顧問納瓦羅就是其中的典型。2011年,納瓦羅在其與人合著的書中誇張地宣稱,中國產品導致5萬個美國工廠關閉,讓2500萬美國人失去工作。而2015年出版的《臥虎:中國軍事化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書中,他更主觀地分析中國軍事崛起的意義,認為中國可能成為當年偷襲珍珠港的日本帝國的翻版。這種自我演繹的戰略幻想和猜疑嚴重誤導了美國政治精英對華戰略態度。
而戰略猜疑的觀念一旦發酵,就可能成為自我實現式的預言,導致敵對狀態。從目前的種種事態看來,這種戰略猜疑的惡意種子已經深入美國高層政治精英的思維觀念中。今天特朗普政府內,從國務卿、國防部長到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經貿顧問、貿易代表,無一不是鷹派人物,有的甚至是極端鷹派,如新任命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博爾頓向來主張單邊主義,無視國際社會。他公開呼籲“轟炸伊朗”,強硬對付中、俄,甚至主張美國與台灣恢復外交關係,呼籲美國政府重新審視“一個中國”政策。難怪《紐約時報》稱“博爾頓真的很危險,沒有人會比他更可能帶美國走向戰爭”。
《與台灣往來法》簽署後,特朗普政府立刻派出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和商務部副助理部長史宜恩訪台。其意圖不外一是試探中國的戰略定力;二是造成法律生效的既成事實,為未來高層級的美台官員互訪做準備;三是為台灣打氣。
台灣問題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容退讓,這是中國的根本利益所在。戰略問題戰略解決。戰略解決,首在佈局。面對美國的戰略試探和挑釁,中國沉穩應對。首先,中國搶在“特金會”之前,閃電般邀請朝鮮領袖金正恩訪華,這是金正恩成爲朝鮮最高領導人七年後的首次出訪。“習金會”迅速成爲國際社會的焦點,中朝兩國達成的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的共識,維護了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安全,也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與要求。中朝傳統友誼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東北亞安全的基石,中國在半島問題上被邊緣化的傳聞也隨風飄逝。其次,中國軍機和軍艦繞台巡航、在台灣海峽舉行實彈軍演,在台海周邊劃出了一個主權和安全利益的紅圈。台獨勢力和國際勢力若敢於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紅線,中國軍隊定會亮劍。第三,中國航母和艦隊大規模巡航南海,向外部勢力表明決心和警示。第四,中國正式開通以人民幣定價的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人民幣加快了國際化步伐。
而中美貿易衝突,由於涉及的金額巨大,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高度關注,導致全球股市大跌。但此問題並不觸及雙方的核心利益,是可以討論和協商的。畢竟,互損式的貿易戰對中美都不利。在開始的激烈言辭和意志交鋒後,4月8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稱,“習近平主席和我將永遠是朋友,無論我們的貿易爭端如何。中國將取消貿易壁壘,因為這是正確的做法。稅收將會堅持互惠的,中美將會在知識產權上達成協議。兩國將會有偉大的未來!”10日,他又對習近平主席在博鼇論壇上宣佈的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和改善投資環境的十大舉措,再次表示感謝,稱“我們會一起取得重大進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暗示與中方的經貿談判時機已到。
中美兩國貿易衝突雖尚未達成協議,但已有所緩和,全球市場也鬆了一口氣。作爲大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對於討價還價十分在行,“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是他的商業思維定式。對此,中國應習慣於以市場經濟的思維和手法來應對這種紛爭,“鬥而不破”,各得其所。
今年以來轟轟烈烈的中美戰略摩擦與衝突暫告一段落,但國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僅僅是個開始。未來20年,是中國和平崛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樣的衝突與交鋒將會不斷,特別是在台灣問題等地緣政治方面,不排除會有更激烈、甚至是局部衝突激化的情況發生。中美同是洲際大國,一旦發生衝突,特別是大規模衝突,對整個世界來説都是災難。因此,我們應加緊做好自身的各項準備。能戰方能言和,這是千古不易之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5月號,總第245期,編輯思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