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從香港大學畢業、留在香港工作的一名內地女生,在港遭遇車禍死亡。看到這樣的新聞,會為生命的消逝嘆息一聲,不過不會特別關注,畢竟車禍新聞太多,如果死者和自己沒有關聯,或者當事人沒有特別之處,就不會有特別的感觸。卻沒想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在香港網絡上引起了不少爭議,然後變成了新聞,一些香港人的言論充滿了仇視和幸災樂禍,只因為她是一個來到香港學習和工作的內地人。
不想在這裡重複那些語言,因為只感到人性的醜惡。只想說,一個人如果因為自己的理念而忽略無辜者的生命,甚至為無辜者的死亡而鼓掌叫好,在我看來,實在和恐怖分子就沒有本質的區別。
當然,網絡上個別人的言論,經過媒體報道,自然有放大效應。而且網絡上魚龍混雜,不排除有些人故意在那裡用極端語言散播仇恨、挑撥離間。從個人的角度,我會選擇忽視,但從一個媒體人的身份,我會思考:報道這些極端的、滲透著人性醜陋一面的言辭,到底為了什麼?是為了吸引眼球?加深對立?還是讓社會借此進行討論?
這兩年,類似的言論,在網絡上多了很多。香港的遊行隊伍中,拿著港英旗幟的人,也從一開始的幾十人,增加到幾百人。針對內地人的仇視性語言,從一開始小圈子中的抱怨和發洩,變成了媒體上理直氣壯的公開語言,有些媒體甚至直接使用“強國人”這個代名詞。來自台灣的同事抱怨,就連她平時去參加的教會的牧師,都開始在布道會上使用“強國人”,這讓她覺得很不舒服,因為在她看來,牧師應該對自己有道德要求,溫和持平包容的人,至少不應該在公開場合使用歧視性語言。當然,在這名牧師看來,也許這算不上歧視,而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幽默感。
這和整個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從自由行,到內地孕婦爭床位、水貨客搶奶粉,還有爭奪幼兒園學位,對立的情緒,自然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資源有限,政府處理不及時,造成矛盾,其實即便沒有內地人來香港,同樣會造成矛盾。因為有這種矛盾,對於內地人在香港的舉止特別關注,很多不守規矩、不文明的行為,立即被拿來證明“自由行”之類不堪的證據。
只是,如果不守規矩,比如插隊、搶座位,周圍的人可以齊齊指責,迫使不守規矩的人明白規矩的重要性,而這也是讓規矩有效的唯一辦法。在日本,地鐵上打電話,或者闖紅燈,很多時候會被身邊的日本人阻止,稍微有點羞恥心的人,都會收斂行為;不懂的人,也就有了學習的機會。至於有內地遊客讓孩子在商場或者其他的公共場合隨地大小便,不聽勸告,那就報警,要讓他們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放上網,大家發洩一下。其實當事人根本聽不到,也就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