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韓寒來說,“走心”的文藝片並不意味著一定缺少觀衆。為了實現自己的導演夢,韓寒曾遇到過許多制片人,這些人言必稱“話題” 、 “賣點” 、 “90後” ,似乎不通過大數據將觀衆的需求與心理研究個透徹,一部電影就無法獲得商業成功。 “觀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常常是照顧得了這頭,卻照顧不了那頭。我覺得年輕導演不一定非要投觀衆所好去創作,而是應該和觀衆一起成長、一起感知這個時代的變化。 ”韓寒表示,“傾盡全力去研究觀衆在想什麼,最後往往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了。有這個工夫,還不如讓自己感知得更多、做得更好。 ”
《後會無期》開拍前,韓寒為攝影師定下了一個原則:任何鏡頭裡的光綫都不要太誇張。通過這個細節,就能看出韓寒很並不希望將自己的電影拍成浪漫唯美的青春偶像片。“ 《後會無期》裡沒有火車、雙脫手騎自行車,也沒有懸崖邊的呐喊、雨中的奔跑,反正人們印象中青春片常用的元素都沒有,因為我不喜歡重複別人做過的事情。 ”韓寒說, “如果看到某個地方與別人的電影相同,我就必須繞過去:人家是最後一分鐘營救,我可能是最後一分鐘破壞。不過觀衆什麼電影沒看過?我的創作不可能都是全新的,但至少在我有限的觀片量裡,不會重複別人的腳步” 。韓寒這番話顯得有些狂妄,不過十分符合他的個性。
“將32年的人生思考傾注影片中”
在拍攝過程中,作為導演的韓寒從沒有開口罵過劇組任何一個人,甚至都沒大聲說過話。在他看來,與駁斥與對立相比,寬容和妥協更加珍貴。“適當的妥協不是委屈你自己,而是使事情的發展更容易接近你的目標——除非你就喜歡對立的姿態與腔調。 ”韓寒說,“就如同導演工作,很多人認為導演在片場就是權力的象徵,但在拍攝《後會無期》時,我幾乎從不對任何人呼來喝去,因為這根本無法服人。人要通過很多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厲害。比起那些企圖通過大嗓門壓制世界的人,讓全世界都安靜下來聽自己小聲說話的人,才更加可畏” 。
《後會無期》從策劃、建組到拍攝、公映,前前後後經歷了差不多一年時間,但韓寒說自己為這部電影准備的時間要久得多,因為他將之前32年的人生思考全部傾注到了影片之中。 “人可以不上學,但一定要學習。地球上沒有毫無道理的橫空出世,不經過大量的積累和思考,誰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韓寒表示,“在拍完《後會無期》之後,我深深地感到可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世上的能人數不勝數,你以為的極限,可能只是別人的起點。所以,只有不停地進取,才能不丟人” 。
“賽車對我身上的軟肋形成一種克制”
在如今這樣一個人人都可以拍電影的時代,徐崢、趙薇、郭敬明這些“外行”導演們的成功,無疑令韓寒獲得了更多的自信。 “我必須要感謝他們。從《泰囧》到《致青春》再到《小時代》 ,這些電影導演處女作無論口碑好壞,都取得了上佳的票房成績。徐崢、趙薇、郭敬明們的成功對我幫助很大,因為投資人會對新導演更加有信心,我由此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和創作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