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說,“網絡文學有它的特點,比如說許多作品篇幅浩瀚,《盜墓筆記》出了六七部,還不算是最大的。第二,類型多樣,穿越、玄幻、驚悚、探險等。第三,受眾以年輕人為中心。事實上,影視作品特別是電影的觀眾,同樣是以年輕人為主,它們的受眾是重合的,所以說,網絡文學改變成影視劇,是必然的事情。”
網絡文學誕生於年輕人之中,因此幾乎天然地和年輕人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張頤武說,“網絡文學有幾類,一類是青春、感傷式的,比如《致青春》、《何以笙簫默》、《匆匆那年》都是,這些作品篇幅不長,和傳統文學有一定的重合度,多是表達人對於青春、對於過去時光的懷念、感傷和慨嘆。在今天,懷舊越來越年輕化,20歲的人在懷念十幾歲的時光,這和環境變遷、生活方式變化快速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類,是《盜墓筆記》、《鬼吹燈》這樣網絡中誕生的類型,為過去所無,但它的傳奇性同樣是年輕人所喜歡的”。
傳統文學的無力
在過去,傳統文學是影視改編的主力,《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大作家們和影視的合作,誕生了許多經典的作品。
在今天,文學沒落的聲音一直不絕,傳統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之間的關係也在慢慢地疏遠,已經很少有傳統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劇了,即便偶有崢嶸露出,但也難改大勢。
是影視創作疏遠了傳統文學,還是傳統文學再難出現優秀的作品呢?張頤武說,“這其中有很多因素,傳統文學資源少是一個原因,現在能夠在社會上有足夠影響力的傳統作家,大概不超過十個,這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已經改編完了,還有一些則是很難改編的”。
難以改編的原因,和文學創作的方式有關,張頤武說,“傳統文學的創作,其中都含有大量的現代文學技巧,或者說現代文學技巧是傳統創作的一個必要因素。這些技巧或者注重對人內心、精神的挖掘,或者注重語言的錘煉、探索,和影視傳播的特點會有差異。比如《生死疲勞》、《蛙》,就很難改編,再如劉震雲後來的一些作品,以大量的對話來表現,改變影視劇就很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