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時環境會改變人。
“學校的那次演示,讓我徹底轉變了。”劉芳說。
劉芳的兒子在北京市一所小學讀書,二年級暑假之前,學校通知所有二年級學生家長到操場觀看校樂隊演出。
“那天早上,所有二年級的孩子都坐在操場上,我們被隔在離孩子10米遠的地方。”劉芳回憶,在家長和孩子的正前方,學校樂隊演奏了一首首氣勢恢宏的樂曲。之後校領導開始介紹樂隊取得的各種成績。不過,最震撼家長的是對每個樂隊成員的介紹,當天來參加演出的都是畢業班的學生,每個學生單獨站起來展示了自己的樂器後,老師都會加上一句:這位同學已經被××中學錄取。“那些中學都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學校,那一刻,我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這些樂器能帶給孩子什麼。”劉芳說。
那天之後,學校在二年級進行了選拔,一個專業樂團來學校一個一個地挑選。晚上孩子帶回來一張卡片,每個同學的卡片不一樣,有的是進入預備隊,有的是進入樂隊。劉芳的兒子是進入樂隊的那撥。劉芳查看了這幾年北京市不同區縣小升初藝術特長生的認定條件:北京市第××屆學生藝術節集體項目展演一二等獎獲得者,包含器樂、管樂、管弦樂、行進打擊樂,等等。
“不知為什麼,那天我打心裡升起一股鬥志,好像看到4年後兒子拿著銅管進入中學的景象。”劉芳說。
雖然現在藝術特長和升學的聯繫沒那麼緊密了,但劉芳還是決定讓孩子在樂隊裡堅持下去,“多掌握一門技能總是好的,現在連就業招聘都青睞有特長的畢業生,再說,跟著學校樂隊參加比賽能夠獲獎,簡歷就會漂亮得多。”劉芳說。
而這一點也正是藝術工作者所憂慮的,“藝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審美,而是為了掌握技能;培訓沒有基於孩子的興趣,而是出於家長的焦慮;考級考證沒有立足孩子的實際,而是出於家長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