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離《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開拍只有1個月時,馬少驊說他接到了該劇制片人高成生的邀戲電話,那時他非常猶豫,“一是因為我接了管虎導演的戲,也做了案頭工作,即將進組;二是我沒演過鄧小平,也沒想過角色會找我,太突然,所以一開始就推辭了。但高制片和我很熟,他說,‘無論如何你要來北京談談’。我答應了,但還是強調‘你們不要抱太大希望’。”
馬少驊到京的第二天,就被安排到北影廠試妝、試戲,“我試戲完,當場就有人鼓掌”。但他還是忐忑,覺得自己不夠像,“像不像是觀眾很看重的,我問劇組,你們能解決嗎?畢竟孫中山我演了6次,而觀眾離他遠,對他的熟悉程度有限。可小平太近,觀眾會有先入為主的情況,這個風險我不敢冒。”
又過了10天,在馬少驊回到湖北準備進其他組時,又接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組的電話,“8月10日左右,我進組那天,他們說已經和這邊的劇組商量好不用我在這邊演了。這時我沒了退路,就開始化妝、看資料熟悉小平,進行了一系列緊張的工作,9月開機。”馬少驊說,一生能接到鄧小平這個角色對演員來說是很榮幸的事情,“但對我的專業來說,卻是最大的挑戰”。
聊拍攝
立足劇本拿捏台詞有發揮
馬少驊坦言從接拍到拍攝,整個過程他的壓力非常大,但一進組他要求自己必須有信心,首先他要解決外形的問題,為此增肥20斤。“‘像不像’是觀眾認可的門票,我還需要外部的幫助,比如化妝等手段。然後表達人物上,我得做到神形兼備。外形像小平的特型演員很多,但如何演繹好真的很難。我自己提出要求,希望既要‘像’,又要‘是’’。”
“接了角色後,5個多月我沒開過電視,每天都在看鄧小平的資料。我把他的錄音放到MP3裡,走到哪兒都聽,揣摩他說話的狀態,漸漸覺得能夠摸到邊了。”馬少驊雖在貴州長大,但要說出小平味道的四川話,他下了功夫,“我得是他的語調和語氣,而且劇中我的戲三分之二都在開會,發表講話。”
馬少驊稱演小平難在拿捏台詞,“要展現小平的分寸、氣度,所以我反覆跟編劇商量哪句怎麼說”。他坦言在劇本的基礎上對台詞有適度發揮,但每次修改都會跟編劇商量,“我不顧他是不是休息就打電話,好在他總是不厭其煩,有時說‘等等,我再查查資料’,都得落實清楚”。馬少驊透露,他曾擔心鄧小平會見意大利記者法拉奇的那段談話不易審查通過,“那段話極其尖銳,可也是小平的原話。還好後來通過了。”
在已播的劇集裡,鄧小平在科學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握住王教授的手說了段話,馬少驊說,“這段話就有我的發揮,但這都是基於劇本,有導演、編劇的把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