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比較轟動的兩次明星創業事件,一單是任泉、黃曉明、李冰冰三人聯手組建的“StarVC計劃”,一單是鄧超、俞白眉跟徐小平、周鴻禕兩位互聯網大佬合作推出“蒲公英創業計劃”。今年年初引發關注的是黃有龍、趙薇夫婦以近31億港幣投資金額,成為阿里影業的第二大股東,而且趙薇與阿里影業方面一直都有交情。阿里影業前身文化中國曾經投資並出品了趙薇主演的電影《綠茶》。當年馬雲請比爾·蓋茨吃飯的時候,媒體就曝光了有黃有龍作陪。連趙薇公公80大壽,馬雲也現身走人情。
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什麼電影《親愛的》中郝蕾戲份很多,但去年金馬獎影後提名卻是趙薇——人家是投資老板。
富豪借電影贏光環
其實不只商業巨頭,去網上搜搜,成都、福建乃至全國自掏腰包拍電影的企業老板比比皆是,繼寫自傳的流行風後,富人們把“我爺爺”、“我奶奶”、“我自己”的故事拍成電影當成時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從媒體跳槽影業的某公司唐總昨日表示,除了追名逐利,情懷、跳板等很多原因都包含其中。
唐先生表示,除了國家的政策扶持,現在普通人對電視、綜藝、電影的享樂需求在逐年提高,“這樣一來,普通人在文化產業上花的錢自然就增多,這無疑是一座值得開採的金礦。但電影依然是個‘賭博行業’,失敗例子數不勝數,所以你會發現新公司用中小成本影片試水,5部裡面有一部中了,成本就回來,所以堅持是個很關鍵的因素。”
此外,電影圈對商人們來說還有“光環效應”,唐先生說:“他們有機會去國外電影節走紅毯,被閃光燈簇擁,而這些都是其他行業提供不了的。在此也不得不說還有一些更為陰暗的理由去’玩’電影,捧明星上位或是一種讓資金流通的手段。當然也有些商人是真的‘被忽悠了’。現在在北京任何一家酒吧或者咖啡廳,你都能聽到人們談論電影、電視劇,動輒就是幾千萬、幾個億投資’跑火車’,可無論如何,拍電影即便投資打了水漂,作品還在,對商人們來說都是一個跨界文化產業的新舉動。”
(來源:《華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