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之老師山者……山半有洞甚異,亦從山名者。”紫金山又名老師山,洞從山名,所以稱“老師洞”。“從碑文來看,應是先有老師洞,後有大雲院。”趙海發說。
從石碑文字可以看出,五代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禪師道逸居洞修行。金天會八年(1130年),在洞前建三聖殿,應為大雲院的前身。金皇統元年(1141年)周弱水在此隱居。金末由於戰亂,“老師洞”、三聖殿荒廢。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道凝禪師來此隱居。
沿“老師洞”南側山崖邊緣拾階而上,前方壁立如削的陡峭山崖上,出現一方形平台,一窟石刻造像雕刻崖壁之上。整個石刻長約2米,水月觀音側身端坐石龕內,右腳抬起踏在佛台之上,左腳踩踏蓮花,兩名力士分立一旁,獅子、麒麟恭順身旁。可惜的是,水月觀音像上半身被毀,佛容難覓。
“三藏取經”石刻,雖然分列“觀音經變”之下的南北兩側,但整個石刻所呈現的內容卻融為一體。南面為手持笏板身著朝服的官員、猴行者、白龍馬;而北面則是雙手合十的三藏法師、八戒和馱經馬。
仔細觀察石刻的細節:三藏法師面部虔誠,禮拜觀音;頭戴僧帽的猴行者雙腿交叉站立,右手置於額前“手搭涼棚”,作觀望狀,左手執棒形法器;壯碩的八戒肩扛長杆,左手執杆尾,杆頭挑雨傘、葫蘆形水壺,右手牽馬,馬背馱經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