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鏡頭:以鹽抗日 四川自貢貢獻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18 00:23:02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由郭沫若命名。(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自貢5月18日電(記者 林谷隆)海峽兩岸記者參與由四川省政府台灣辦公室和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15日來到四川自貢市,這座工業城市因為“川鹽增產趕運”而成立,每年生產480多萬擔食鹽,供應大後方三分之一的人口食用,更是國府撐過艱苦的8年抗戰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為了瞭解四川自貢在對日抗戰扮演的重要地位,兩岸記者採訪團特別安排到“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這個由清代安徽商人建立的“西秦會館”改建而成,由郭沫若命名,裡面介紹了自貢市鹽業的重要事蹟。

  前自貢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自貢抗日史學者陳星生介紹,自貢以生產井鹽歷史悠久著稱,早在東漢章帝年間,就開始采鹵制鹽。1835年,“燊海井”鑽鑿成功,深達1001.4米,成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1939年9月1日,國民政府想發展大後方工業生產與川鹽增加量產,達到“川鹽增產趕運”的目標,蔣介石特別下指示將自貢升級為“自貢市”。 

  陳星生提到,指抗戰爆發後,沿海及兩淮等鹽場相繼淪陷,原由海鹽供應的湘鄂等省食鹽來源斷絕,為解決軍需民用,國民政府於1938年3月下令“川鹽增產趕運”指令,銷往湖南、湖北等長江沿岸,指出“增加產量首先從富榮兩場著手”,要求年產食鹽增加300萬擔。

  陳星生強調,全面抗戰的八年中,川鹽“增產趕運”,自貢井鹽運銷華中、西南等地區,供大後方三分之一的人口食用,並且對穩定這些地區的戰時物價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自貢鹽場年均產量480多萬擔,鹽稅占四川鹽稅收入的80%以上,而四川更是國府抗戰時財政主要的收入來源,更顯自貢的重要性。

  由四川省政府台灣辦公室和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由四川省委台辦副巡視員楊志學擔任活動總負責人、兩岸媒體20位記者擔任團員在10日起至17日,安排走訪四川前往成都、雅安、樂山、宜賓、自貢等地,採訪建川博物館川軍抗戰館、成都人民公園“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樂西公路、新津機場、華西壩內遷“五校”舊址、宜賓江安國立劇專及李莊古鎮抗戰文化、樂山戰時故宮、自貢鹽業博物館等。中評社記者林谷隆全程隨團採訪報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