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6月23日拍攝的國家基因庫內景。 |
據梅永紅介紹,與美國、歐盟、日本其他三大世界級的基因庫不同,中國國家基因庫不僅僅是數據庫,而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數據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除了“幹庫”(即基因、蛋白、分子、影像等多組學生物信息數據庫)、“濕庫”(多樣性生物樣本和物種遺傳資源庫)之外,國家基因庫還引入了“活庫”,即生物活體庫,包括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微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等。
不妨把它想象成這樣一個載體:它是人類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海洋館、微生物館的集合,這裡存儲的將不僅是一個個標本原型和實物,還有一粒種子、一個細胞、一管血液、一口唾沫、一段脫氧核糖核酸、一條數據……
“兩平台”指的是數字化平台和合成與編輯平台。“三庫兩平台”的建設,最終為的是解決生命數據的“存、讀、懂、寫、用”5個作用。
“通俗地說,就是我們要把全球的生物資源都收集起來,用測序儀讀取萬物的遺傳數據,用超級計算機算出結果,用合成與編輯平台寫出生命代碼,最後用來為人類服務。”梅永紅說。
目前,國家基因庫已存儲多種生物資源樣本1000萬份;初步建立基因信息數據和生物樣本采集、存儲、管理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範,發布深圳市地方標準5項,申請國際、國內標準10項,申請國內外專利46項,出版基因資源專著8本。目前已開展國際/國家重點科研項目20餘項,合作項目共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在《自然》《科學》《細胞》等知名科研雜誌上發表論文30餘篇。
國家基因庫像我們的“生命銀行”
“高大上”的國家基因庫看似很遙遠,但其實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說,每個人一生中所有關鍵階段的標本都應該永久保存起來:從出生時的幹細胞,到20歲時的免疫細胞,到30歲時的生殖細胞……而國家基因庫,就是儲存這些樣本和數據的地方,像我們的“生命銀行”。
“這類似於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給自己拍照片,如果我們不拍,那就永遠拍不到了。”汪建說,“老照片只能拿來做留念,但是我們在不同階段存進‘生命銀行’的年輕樣本,卻是在我們越老的時候越有用,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救命。”
存儲這些數據到底有什麼作用?從數年前開始,汪建就開始有意識地存儲自己的健康數據。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對自己身體變化狀況了如指掌,並且根據這些數據設計自己的飲食、運動和生活節奏,“對抗”衰老。他說,隨著國家基因庫存儲容量的增加,未來將會有更多人可以儲存和掌握自己的健康數據,過上更健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