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元(右)開荒種樹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10年前,延邊軍分區原副司令員金文元退休後回到吉林省安圖縣石門鎮鏡城村。他育山林、種草藥、養林蛙、引黃牛……帶領村民從僅靠種地收糧到發展起10種產業,人均年收入由不足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6000多元。
10年來,這位住在深山裡的“司令員”,讓荒山變成了林海,讓窮山溝變成了“聚寶盆”。
退休副司令員扎根窮山溝
記者乘車來到鏡城村的一條山溝裡,一個農家小院映入眼簾,金文元早已等候在了那裡。“你們過來啦!歡迎來到我們村兒!”看到記者,他用那軍人特有的大嗓門打著招呼。
眼前的金文元,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穿著一件破舊的外套,黃膠鞋上沾滿泥土。如果沒有介紹,誰也想不到,這個“農村老頭兒”會是戎馬一生、榮譽滿身的副司令員。
聽說記者是專程來採訪他的,他擺擺手,笑著說:“這些事兒人人都能做,有啥好採訪的。”雖然是自謙,但也可以看出金文元老人爽朗的性格。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促使老人,在退休後扎根窮山溝植樹育林為鄉親們造福呢?
坐在炕頭上,記者從金文元老人樸實的話語中了解了這個山村的發展傳奇……
想讓村裡人都過上好日子
2004年,金文元從延邊軍分區副司令員崗位退下來。這時,擺在他面前的路很多:頤養天年、到延邊州人大常委會或政協任副廳級幹部;青島的外資企業發來邀請函,年薪16萬元。面對這些具有吸引力的機會,金文元卻不為所動。退休後的第三天,他走進了鏡城村大成屯的荒山,回到了鄉親們身邊。
“為啥要回來,就倆原因:第一安圖縣是我的家鄉,葉落歸根,我想帶領村裡人都過上好日子;第二,我在城裡呆5天就不舒服,只要回農村就高興,我唯一的愛好就是栽樹!”金文元笑著回答記者。
鏡城村被群山環繞,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外出打工和種地,村裡貧困,原因何在?
經過一番調查,金文元找出了三個原因:一是村民手裡沒有錢幹不成事;二是沒有適合的項目幹不了事;三是很多村民安於現狀,不想幹事。金文元決定,自己承包山溝作為基地,實驗一些項目成功之後,再帶著村民一起幹。
2004年9月,金文元承包了213.7公頃的林地,他帶著鍋碗米面、砍刀鋤頭、鋪蓋衣物上了山,住進一間簡易的小屋。從此身邊不離“三寶”:斧頭、木棍和鐵鎬。
開荒種樹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對於金文元來說,練兵似乎比開山種樹更容易一些。由於缺少相關科技知識,金文元一連打了3次“敗仗”:投資4萬元種下的兩萬棵紅鬆樹苗,由於施肥程序錯誤,全被燒死了;因為地勢選擇失誤,栽種的15畝中藥材被一場暴雨淹了;從山東引進的66頭黃牛不適應寒冷氣候,凍死了一大批。
“我就不信我種不明白這片山!”軍旅生涯鑄就了金文元百折不撓的性格,他開始反思:“軍事需要科技,農業也需要科技。”金文元揣著山裡的土壤樣本,趕到延邊大學,請專家進行分析;又跑到安圖縣科技局和吉林、黑龍江林業部門,請教種植技術。有一次,趕上專家臨時有事,他就在門外等了兩個多小時,感動得那位專家跟著他鑽進山溝,現場勘查。
慢慢地,金文元從科學種植中嘗到了甜頭,他先後栽下12萬棵紅鬆、4萬棵落葉鬆、20多畝五味子、18畝桔梗,還在山中種下了林下參,用山間溪水搞起了林蛙養殖……70多萬元的投資,換來滿溝穀的翠綠和遍山野的生機。落葉鬆已長到三米多高,12萬棵紅鬆也有碗口般粗細。
這時,有商人提出用高價轉包他的林地,金文元說:“我進山不是為賺錢,想賺錢也不會來這裡,我只是想給村民做個樣子。”
金文元成功了,村民也跟著行動起來,種植了五味子、桔梗、黃芪、沙參,養起了稻田蟹、淡水魚、林蛙,辦起了綠色有機大米加工廠、采沙廠,走上了多種經營的致富道路。
成立合作社實現稻米品牌化
2012年,金文元又聯合村支書李明燦和村民們辦起了“大成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他帶頭掏出3萬元入股,村民們紛紛響應,如今,社員已經發展到60多戶。村民開始把農業與市場結合起來,種養殖不再只為填飽肚子。
合作社社員馬春紅說:“剛開始認識‘金司令’的時候,聽他說想要創業讓村民都跟著幹,幫著咱們致富,說實在的心裡沒啥底。可‘金司令’說了,我先種,錢我先墊上,種好了算大家的,種孬了算他的。後來看種植情況挺好,大家也就都跟著種了。‘金司令’這麼大歲數還為鄉親們謀福利,我們年輕的當然也不能落後了。”
金文元帶領他的鄉親們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開發建設面積達50公頃的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水稻插秧後,放入蟹苗,螃蟹長大了還能鋤草。秋收時節,使得蟹、有機稻米獲得雙豐收。為確保制出一流稻米,合作社引進了國際先進設備,並註冊了“大成貢坊”商標,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品牌,建起了年加工能力3萬噸的有機米生產線。目前,合作社所生產的有機米業已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2013年,合作社的水田數量已達到150公頃以上。
“金文元的到來給石門鎮帶來了三個改變:農產品附加值提高了,帶領農戶增收了,‘大成貢坊’稻米走上了品牌化之路。”安圖縣石門鎮副鎮長王洪明說,石門鎮原來有一些零散的小作坊稻米加工企業,金文元來了之後,所有的小作坊都改成了統一品牌,成為鎮裡的支柱產業。
“沒有合作社之前,村民的稻米每斤能夠賣到3塊左右,精加工之後,稻米可以賣到每斤7塊錢呢。”王洪明說,合作社實行“五統一”,統一種子、統一育苗、統一肥料、統一加工、統一銷售。通過產業化運作,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司令夫人”帶領全家來種樹
金文元不愁吃也不愁穿,放著清福不享,非要上山吃苦,當初第一個反對的就是妻子康月順。在金文元的這間小屋裡,康月順回憶著最初的無奈:“沒退休之前,就跟我說,那些破舊衣服啊,一件不許扔,以後我還要回到農村栽樹去呢……”
“開始是真想不明白這老頭兒為什麼要找這麼個小山溝,我可是鐵定了心,要跟他劃清界限,你‘玩’你的山,我可要在市區裡生活,咱各過各的。”因為這,老兩口沒少賭氣,可是金文元卻一直堅持了下來。
帶著村民致富了,金文元的事跡也傳開了。“司令夫人”康月順說,她沒有高興的感覺,更沒有“成名”後的躁動。她慢慢理解了丈夫想報恩的心,想為百姓做事的心。
從賭氣不理老伴,到定期探望,變成隨叫隨到,現在一有時間康月順就帶領全家人一起上山,幫忙種樹,晚上,十幾口人一起擠在10多平方米的大炕上。
“看著老金天天跑這跑那,賣大米,找項目,忙乎得那個起勁兒!不求他做出多大的事,就想著別太累了!”康月順說著說著就笑了,笑容裡有無奈,更多的是幸福。
把荒山溝變成致富的生態溝
10年來,金文元帶領村幹部謀劃項目、發展經濟,創辦了集體林、黃牛養殖、食用菌栽培3個產業協會,成立了1個農業合作社,興起了五味子種植、稻田蟹養殖、有機大米加工等10個致富產業,確立了以“米、林、藥、菌、蛙”為主體的特色農業致富項目,實現全村人均收入由不足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6000多元。他把荊棘叢生的荒山溝變成了農民致富的生態溝。
在村裡,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場景:老鄉們遇到金文元,都會親熱地向他打招呼:“金司令!”
金文元往往是爽朗地一笑:“啥司令呀?我現在是山的司令,樹的司令。”
“你還是司令村官呢。”老鄉的回答讓大家笑成一團。
金文元說,如今,看到每棵茁壯成長的大樹,他都特別有成就感,他還要繼續種樹,還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植樹造林。“過些日子,我的戰友們要來看我,我要讓他們每個人都在這裡種下一棵樹,以後我就在這大山裡立個碑叫‘戰友林’、‘居民林’……多年後等他們再來的時候,就能看到自己當年栽的樹了。”
金文元說,他還有兩個願望,“我要把這個荒山溝變成一條集旅遊觀光、餐飲娛樂、民俗文化等於一體的生態溝;把安圖縣建成長白山區最大的中草藥生產和土特產集散中心,推向全國、推向世界……”描繪著美好的前景,金文元又笑了。
“金司令”手一揮
一條溝成了“戰場”
我隨著採訪團來到鏡城村,在一間農家小院前,見到了這位深居山林的“司令”金文元。他是一位慈祥的老者,身材挺拔,精神矍爍。當他望著這片山林時,就像在檢閱榮歸的“士兵”,幾十年戎馬生活的威嚴與豪氣不經意流露著。
走進屋裡,見到了“司令夫人”,一位平易近人、溫柔賢惠的女人。聽金文元的老伴講述金文元事跡時,隨行採訪的記者們都十分感動——“有一次我做了打糕去山裡看老金,離老遠就看到一個老頭光著膀子,戴著草帽在幹農活兒……後來我進了屋,看見他吃的就是半根麻花、一盤桔梗和一碗水,60多歲的老頭兒了,我是真的心疼他。”
鏡城村黨支部書記李明燦談起金文元時說:“‘金司令’就想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他不僅讓山頭變綠了、山村變新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村民的思想變積極了。”
青山滿目。夕陽脈脈。
這是一個老兵的第二“戰場”,一名退休幹部的常青本色,一位共產黨員的坦蕩胸懷。
那翠發迎風的柳,鐵臂朝天的鬆,五味子、桔梗、黃芪、沙參……層層叠叠,“金司令”手一揮,一條溝成了“戰場”!因為一種凝重的責任:要為父老鄉親出一份力。
手下的筆在不停地記著,為這位值得尊重、敬佩的老人,我們能做的,可能就是讓更多的人知道他。
春風輕輕拂過鏡城村,遠處的鬆樹又添了幾分綠,“金司令”笑了。我看到,鏡城村正孕育著滿溝穀的翠綠和遍山野的生機。唯願老司令身體健康,鏡城村的明天越來越好……
(來源:《東亞經貿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