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記者趕到化妝間時,劉詩詩正一身休閑扮相,盤腿坐在鏡子前,眉峰淡掃,巧笑倩兮。精致的妝容與隨意的裝束,並未讓人察覺不妥,因為在她身上,共生著嫵媚與坦率,像一杯調酒師的私人定制,奇妙且充滿可能。儘管在巴黎時裝周鏡頭下的劉詩詩,知性、優雅、真實,但在穿上華服之前,她仿佛一直都是進宮前那個無憂無慮的“若曦”。恍惚中,她早已放下手機道好,笑起來眼睛化成一彎新月。
她對剛剛過完的27歲生日一笑置之,年歲的增長並不意味著她要強迫自己去扮演成熟或理性,“在生活中依然可以做自己,大笑或者犯迷糊,我擁有一個很寬容的環境,去找到適合的路去成長。”
是的,“成長”對於劉詩詩而言,是個繞不開的話題。非科班出身的她,對演戲的體悟,來自於一個個演繹過的角色、經歷過的劇組和生活中的機緣巧合。“剛入行時,演戲更多地被我當做職業,我需要兢兢業業地完成它;然而現在,它更像一種本能,自然地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外界對她演技的種種非議,劉詩詩也有自己的解讀,“批評的出發點也有善意的,這種聲音是‘盼我好’的訴求,它們客觀、真實,是我審視自己時需要參考的觀點,只有更好地調整自己才能征服這些聲音。”她感知每一個角色的鮮活,將血肉填入劇本中單薄的名字,揣摩不同時代下個體生命的跌宕。不過,劉詩詩也承認,目前拍攝的劇目跨度仍不夠廣,如年代戲,都尚未有機會嘗試,“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單一的,不同時期的‘我’本身就不一樣,所能駕馭的劇中人也不一樣。我以當時當刻最好的狀態去面對角色,儘管回頭看時她們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
拋開“明星”這個略顯特殊的稱謂,劉詩詩願意把自己過得鮮活而真實。“身邊人也給予我理解和包容,為我提供各式可能,即便是工作上,我的好惡也被充分地尊重。”劉詩詩擁有不少圈中好友,這些在輾轉劇組中結下的友誼,以拍攝時長為周期的相處,共享著太多的酸甜苦樂,“經常會重頭又和熟人合作,就像從《步步驚心》到《步步驚情》,幾乎就是原班人馬的再次碰撞。因為熟悉,所以片場更加好玩,辛苦也變得不那麼辛苦”,“四爺和孫藝洲[微博]就像兩個活寶,經常搞怪”,提及片場趣事,劉詩詩笑得格外開懷,神態輕鬆,眉眼間都是暖意。
但事實上,《步步驚情》的拍攝並非一帆風順,一人分飾兩角讓劉詩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藍蘭這個角色的性格很難把握,她表現堅毅的方式是我所不熟悉的,剛開始我會用力過猛”,劉詩詩說。無疑,這部戲在劉詩詩的“成長”命題裡,將是又一份考卷——成績幾何尚未可知,卻已足夠讓人期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