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作家阿來
“非虛構”的概念更大
阿來則給大家講述了這本書形成的過程。他在寫《格薩爾王傳》的時候,聽到了一個傳說,說有個布魯曼是個英雄。通過了解他的故事,這個人在他心目中變得有意思,所以當寫完格薩爾王,他就想寫這個人物。“本來我想寫一部小說。清代不是一個特別遙遠的朝代,今天可以查到大量的清代檔案。不過我們大部分公眾對這樣的研究材料不太關注。到了當地,我也收集到很多民間文本,但是不太完備。比如在一個寺院收集到的文本,怎麼讀都不像是一篇文章的開頭,怎麼突然一下就開始了,後來終於問出來了,說前面部分被羊吃了。”
他還收集到很多民間故事。後來他突然發現自己拿到的材料如此之多,不需要他增加什麼,反而需要刀劈斧砍,削掉一些東西。正好《人民文學》非虛構欄目出來了,就出現了現在的作品。阿來說:“我覺得這樣一個概念其實有一個意義。中國今天有一句話叫跟國際接軌,非虛構的概念在國際上一直認為比報告文學、紀事文學這個概念還要大,而且還有更嚴密的要求,我覺得這很好。所以我突然覺得,有非虛構概念的提出,我們可以開始寫作更多內容。比如過去我讀過的書都忘記了,但突然之間被記憶的時光照亮。”
再談各項文學獎
把我們的文學獎做好
阿來曾經獲得茅盾文學獎,這是中國最高文學獎。有讀者問阿來,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相比,哪一個的評獎標準更加客觀公正?阿來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沒有答案。“茅盾文學獎至今沒有提出特別明晰的評獎原則,而諾獎有自己的原則,是鼓勵一切向著理想主義進發,及保護理想主義光芒的作家的作品。這個沒有錯,但是不是每一個作品都符合這一點?而且尤其諾貝爾文學獎剛創立早期也是在尋找方向,所以最初的十幾個獲獎作家,其實也是平淡無奇。從評獎程序的嚴密等各方面來看,有歌頌諾獎的人,也有批評諾獎的人,也有很多偉大的作家到死都在名單之外。剛才講的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十幾年來年年提名,年年落選。米蘭·昆德拉也是如此。”所以他認為,與其老是去比較不同的文化環境跟不同意識形態下存在的兩個獎項,還不如把我們自己的文學獎項做好。包括盡量積累經驗,把各方面做得更完美,更有藝術標準,更用文學本身的標準去要求文學。他笑稱:“我們不是生活在瑞典,我們生活在中國,當然希望中國的文學獎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