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8日電/今年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60週年。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中共中央對兵團提出新要求:將兵團建設成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範區,以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新華社報道,60年間,數代兵團人牢牢紮根邊陲、戍邊創業,把戈壁荒漠建設成富庶家園,在邊防沿線築起銅墻鐵壁。如今,兵團被賦予的這一新的歷史使命是基於兵團已有的綜合實力之上,將進一步拓展兵團屯墾戍邊的經驗。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書記、政委車俊表示,“穩定器、大熔爐、示範區”是中央對兵團的新定位、新要求,是新疆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社會發展對兵團的現實需要,也是兵團體制具有的內在潛力和功能,更是兵團存在發展的戰略價值所在。
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建制,兵團自1954年建團以來,建設了58個邊境團場,守衛著2019公里的邊境線,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新疆社會穩定、打擊暴力恐怖犯罪活動中發揮特殊作用。
面對新形勢,兵團積極探索建立社區民兵組織,建立融生產、訓練、執勤、應急於一體的民兵常態化輪訓備勤機制。如今,無論是在團場城鎮,還是在連隊田間,隨處可見身著迷彩服的民兵隊伍,忙時農耕,閒時訓練,忠誠守護著各族群眾的幸福安寧。
一座城鎮,就是一個穩定戍邊的堡壘,更是聚集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如今下轄14個生產建設師、176個團場、管理7個城市,擁有270.1萬人口,涵蓋漢、維、哈、回、蒙古、錫伯、俄羅斯、塔吉克、滿等3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37.54萬人,佔總人口的13.9%。
兵團高度融入新疆社會,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繁榮,構成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嵌入式”社會發展模式。
其中,十四師224團的紅棗產業每年能解決周邊和田皮山縣、墨玉縣45萬餘人次農村富餘勞動力,支出5500多萬元的勞務費,拓寬周邊鄉鎮農民增收渠道。224團團場醫院不僅解決轄區12000人看病問題,還面向周邊鄉鎮約8萬人開放,形成和衷共濟、和諧共處的民族團結關係。
60年間,廣大兵團軍墾職工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把亙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態綠洲,開創了新疆現代化事業、建成了規模化大農業、興辦大型工礦企業。
進入21世紀後,兵團與地方大力發展融合經濟,建立起經濟聯合體87個,合作項目200多個。2013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產總值達1499.87億元,比兵團成立時的1954年增長220倍,年均增長9.6%;比1981年兵團恢復時增長22.9倍,年均增長10.4%。
六十一甲子,彈指一揮間。兵團成立60週年來,兵團軍墾職工已同新疆各族人民水乳交融,休戚與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