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魚符(資料圖) |
除了加強對身份證的管理、核對外,筆者在研究中發現,一般有兩種防偽辦法。
一是設置身份證的“防偽標記”。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也沒有現在這麼複雜,如魚符類身份證,僅是為它配一個袋子,即所謂“魚袋”。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是給魚符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袋子,這種袋子當然是用來裝符的,皇帝召見時,你有符還得有袋子。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官員的身份證竟然只用當年的“防偽標記”來識別,即只用“魚袋”,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魚符”廢棄了。
二是製作不同質地的身份證。即不同級別的人,製作身份證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樣。仍以唐朝來說,製作魚符的材料各不相同: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的身份證,用黃金來做;五品以上官員身份證所用材料是白銀;六品以下官員的身份證,質地則是銅料。魚袋也據此使用相應的金、銀裝飾:三品以上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到唐中宗的景雲年間則改為:凡著紫衣者用金飾,凡著紅衣者用銀飾。因為這些身份證是地位的象徵,所以有的使用終身,即便退休了仍能享受身份證制度。
身份憑證——隋唐身份證等級分明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始於何時?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是隋唐時期,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實際上,能夠證明一個人身份的東西都可以看成是身份證,從這種含義上來說,中國古代身份證出現時間應該遠遠早於隋唐。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
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免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此即《新唐書·車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謂,“以明貴賤,應召命。”這一類身份證中,數魚符最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時間亦久。後來武則天當政時,一度廢魚符為龜符。雖然形式改變了,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並不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