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外媒稱,一家中國卡車公司想在印度開工廠時,公司總裁看上了一片地皮,那裡靠山臨水,按照風水的講究是特別吉利的位置。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015年12月30日報道,北汽福田汽車公司(Beiqi Foton Motor)找到了一個看似完美的地點,買到了印度西部這片250英畝(約1平方公里)的農田。福田希望再拿下附近1250英畝的土地,為供應商建一個工業園區。
報道稱,但是對許多印度教徒來說這座山是神聖的。在至少2000年的時間里,峭壁上的石窟里居住過一代代的僧侶。一位很受尊敬的印度教聖人,據說在17世紀時清晰而真切地看到了神明,當時他就是在這裡最高的洞窟中冥想,俯視著現在屬於福田公司的土地。
報道稱,中國公司已經開始了雄心勃勃海外擴張的努力,在幾十個國家搶購土地,修建工廠、工業園區、發電廠和其他設施。雖然投資對於支撐許多經濟體起到關鍵作用,但中國企業在複雜的文化、政治和競爭形勢中尋找方向,卻舉步維艱。
報道稱,中國經濟2015年的放緩,還有股市暴跌及貨幣貶值,都未能阻止中國公司。許多企業因為國內市場吸引力下降,加速了向全球的轉移。
但是中國企業缺乏西方同行的經驗,後者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發展國際業務。而由於中國企業大部分的業務都在國內,此前並不需要應對相同的挑戰。
報道稱,隨著中國企業現在開始涉足海外,它們要應對一波阻力。
在印度,福田公司的經歷讓人們窺見了各個國家內部面臨的掙扎。
報道稱,印度迫切需要外部投資,來為該國每年增加的1300萬年輕勞動力大軍提供工作機會,並著手緩解農村地區長期的失業問題。距福田公司的工地幾英里外的印度工廠和西方工廠,已經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就業崗位。
西方企業在涉足印度市場時,都努力採取了更加謹慎的態度,有些還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他們與當地社區緊密合作,向居民們介紹自己的項目。這些公司通常會派出由高管組成的團隊,這些高管一般都有海外工作經驗。
福田非常看好其計劃。該公司聲稱,其工廠和供應商園區,將帶來迫切需要的經濟助推。
“因為這些項目,可以令數千乃至數萬人實現就業。”福田汽車副總裁趙景光表示。
但是,福田在不斷地調整其生產計劃,建設也受到拖延。由於項目停滯,承諾的工作崗位沒有兌現。
報道稱,福田的企業經營風格也造成了摩擦。公司對該項目管理主要通過北京進行,他們會派遣一些高管,到印度進行為期兩周的訪問。當福田的印度經理們需要與總部共同開展工作時,要坐下來開長達數小時的視頻會議。
趙景光否認公司選擇該地塊是因為風水,不過,他承認,“有條河,風水應該不錯。”
但是,土地交易過程並不那麼和諧。
當地法規要求工廠至少要距離寺廟500米,這使得福田的地塊有一半不能施工。一個政府機構還保留了一條約14米寬土路,供信眾們前往通向石窟的步道。
據報道,儘管福田做了許多工作,許多村民和僧人仍然認為工廠離得太近了。在宗教節日期間,信眾人數可能會超過5000人,但卻只有約2000平方米的場地可以搭建帳篷。
報道稱,中國和印度都希望加強經濟聯繫,儘管兩國的軍隊仍然互相警惕。福田公司包括工廠和工業園區在內的3億美元的項目,是中國在印度最大的投資之一。
10年前,中國每年在海外購買的公司、土地、設備和其他實物資產的總價值僅為200億美元。而去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1200億美元,規模僅次於美國。美國的海外投資中,很多是為了避稅。
報道稱,對福田來說,印度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低,並為其產品提供了一個蓬勃的市場。同時,印度地處東南亞和非洲之間,是一個天然的樞紐,可用來向其他發展中國家供貨。
雖然沒有供應商園,福田仍租下了該地區250英畝的最大地塊,租期95年。康寧、通用電氣和附近其他企業的工廠各自占地都不到100英畝。普利司通(Bridgestone)的一座輪胎廠占地185英畝。
在辛德,投機者抬高地價,以為邦政府會買地並將其租給福田。但很多村民反對賣地,因為賣地協議會導致剩下的很多農田消失。
以種洋葱、養水牛為生的卡盧拉姆·肯達勒(Kaluram Kendale)就不想賣地。他感到不安,因為邦政府之前就已經逼他把家里世代耕種的12英畝地中的5英畝賣掉了。
“賣地帶來的收入只是一時的。”他說。“但我的地美麗、富饒,是我家的永久收入來源。”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