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大霧中的解放廣場,大媽們已經跳起了廣場舞。(資料圖片) |
中評社香港4月19日電/在中國西南重慶的市中心附近,於曉言(音)在雨中坐在一根竹竿上等活兒。已到耳順之年的他頭發灰白、身體瘦削,“我在這裡幹了近20年,形勢從未這麼艱難過”。於這樣的幹活人在當地被稱為“棒棒”。
英國《經濟學人》4月16日(提前出版)一期載文《棒棒(砰砰),我撞在了地上——一個偉大城市機制的衰落》,文章說,於是山城重慶搬運工大軍中的一員,一直以來,這些人用竹棒和繩子,把來自長江和嘉陵江的貨物搬到城中地勢較高之地。從寬屏電視到冰塊,從磚頭到汽車輪胎,統統拴到竹棒兩端,壓在能幹重活的肩膀上。“棒棒”大軍是重慶的特有現象,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印記。2014年中國領導人視察時,曾將“棒棒”比作“中國人民勤勞的象征”。
然而,這個行當正在消失。於說,“第一次來重慶時棒棒大軍有好幾千人,活也多,如今不行了。”2015年的一個紀錄片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末重慶曾有超過3萬“棒棒”,現在只剩3000人。於說,“有知識的人哪肯當棒棒,只剩下老人幹這行。”
他說的沒錯,2015年一項針對400名“棒棒”的調查發現,他們中2/3年齡超過50歲。重慶學者周學信(音)說,“棒棒行業衰退是中國社會老齡化的一種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