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農企招聘受冷 農科大學生難入農
http://www.CRNTT.com   2018-05-23 11:04:15


農科大學生呂永傑在寧夏廣銀米業公司育苗基地移植水稻秧苗
 
  目前,電商已成為寧夏農企銷售和品牌建設的重要渠道,不少農企對電商均有布局,對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大增。寧夏中璽棗業公司市場部經理楊鬆泉說,電商銷售額占到公司總銷售額的20%,今年企業想招3名電商基礎運營人才,但來了兩天一個合適的都沒有。

  由於電商人才缺乏,寧夏部分農企被迫在沿海城市組建電商團隊,寧夏則成了“發貨中心”。例如,寧夏正鑫源發展集團公司在杭州組建了電商團隊,公司副總經理包嘉鵬說,在寧夏組建電商團隊人才難招、難留,人才素質參差不齊,把電商團隊放在杭州,儘管成本高一些,但是隊伍穩定、效益好。

  農企招人難的背後是人才供需失衡。本刊記者採訪了解到,以寧夏大學農學院為例,學校每年都舉辦農科類專場招聘會。2017年全院應屆畢業生只有300人,參加招聘的80多個企業提供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人才供需比達到1:4。但是,“從去年的情況看,真正到農企工作的學生卻並不多,下到農企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就更少了。”李文華說。

  為緩解人才不足,寧夏農企大多通過校企合作、開展後續培訓等方法補齊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短板,既加速院校科研成果落地,又減輕企業人才壓力。寧夏千葉青農業科技發展公司總經理馬占義說,通過校企合作,大量借用“外腦”,公司的技術力量才夠用。

  一些農企則通過降低門檻,先把人招進來,通過後期培訓培養人才。寧夏永寧縣譽方圓農資公司技術經理李天陽說,他們選拔人才時更看重的是勤奮和對農業的熱愛。

  一些農企通過高薪“挖人”的方式解決農科人才短缺的問題。沈興虎說,因為農技人才相對穩定且需求量相對較少,實力稍強的企業更傾向於招聘有經驗、能力強的農技人員。

  能“下地”的人才鳳毛麟角

  姚珊是寧夏大學農學碩士研究生,2013年畢業後來到寧夏平羅縣一家苜蓿種植企業,迅速成長為骨幹,期間還放棄了銀川市某事業單位的工作機會。“我在這裡專業對口,5000元的月工資在當地已很不錯。這5年來我的綜合能力提升快,從苜蓿種植到企業管理都學到了不少東西,對個人以後發展有信心。”姚珊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但是,姚珊的故事並不是普遍現象。受工作環境影響,一些農科大學生對農企仍心存偏見。本刊記者隨機採訪時發現,農企工作地點大多在縣城、鄉鎮甚至農村,加上交通不便、生活單調,很多農科大學生不願“屈就”。即使部分大學生暫時到基層農企工作,也多是“曲線救國”。寧夏大學農學院大四學生王天佑說,現在單位招聘多要求有工作經驗,找個合適的工作並不容易,畢業後打算先在農企積累工作經驗,以後有機會再往城裡走。

  寧夏大學農學院大四學生馬貴紅說:“我來自條件艱苦的西海固,考上大學不容易,家裡也希望我留在城裡。畢業後我打算留在銀川,希望工作環境好一點,專業不對口無所謂。”

  另一方面,農業是高投入、高風險、低回報的行業,而且由於粗放式經營、勞動力成本升高,寧夏農企大多規模小、效益低,不少企業處於虧損狀態。農企不僅無力高薪引才,對人才發展也缺乏長期規劃,農科大學生缺乏穩定的就業預期。在寧夏廣銀米業公司工作4年的農科大學生呂永傑說:“班裡40多個同學,現在‘下地’的就我一個。在農企工作累且待遇一般,崗位難調整,家裡也三番五次勸我去城裡工作,未來如何發展我有點迷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