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之間
既然如此艱難,為何還一定要進軍搜索?《人民日報》在2010年發表的《走近搜索引擎“國家隊”》一文,引述了人民日報社長張研農的講話,指出商業搜索引擎“追逐利益良莠不齊”,“我們必須搶占搜索引擎這一產業制高點,舉起搜索引擎這一信息海洋中的燈塔,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利器維護國家權益”。
文章還提到,早在2008年,中央就決定將建設自主知識產權的搜索引擎,納入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建設規劃。
這並非中國獨有的想法。一份由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10月份編譯的《二戰之後歐洲的產業政策:我們學到了什麼?》中提及了歐洲國家在搜索引擎,乃至更多的創新產業上曾付出的努力,例如法國的“Quaero”,和德國的“Theseus”,以及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國的“國有搜索引擎計劃”。
俄新社2010年對此引述的一名項目承包商的觀點,很能解釋這種思路的邏輯——新的市場參與者很難從領先者那裡搶到市場份額,但國家完全有能力建立二號搜索系統,為所有國家機關的電腦安裝國家搜索系統。國家不需要為該系統的推廣投入資金,可以按照社會公益廣告的形式投放電視廣告和戶外廣告。
但幾年過去,上述項目無一例外都因為種種原因夭折了。英國《金融時報》譏笑它們是“被誤導的、毫無必要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典型例證”。
儘管如此,幾年後這種情緒仍在繼續。例如最近關於斯諾登“棱鏡”事件的過度解讀。據路透社報道,德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建議記者,拒絕使用谷歌與雅虎的搜尋引擎與電子郵件服務,因為它們確信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與英國電子情報中心GCHQ會定期截獲這兩家公司的數據。
今年10月,ZDNET上,有關韓國的一篇文章呼籲政府介入搜索引擎市場以保證“信息安全”。文章說,中、俄、韓是少有的本土搜索引擎占據大市場份額的國家。但是在移動端,這一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文章引用了截至今年10月的半年內的移動搜索數據,發現google正在悄悄超過韓國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Naver。
到目前為止,即刻、盤古合併後的新的搜索引擎“國家隊”,尚未表述自己的目標是否仍與之前的“國家使命”一致。沒有信息顯示,他們是否正在考慮《二戰之後》一文在結論中表示的觀點:
“本文中所描述的事件,會讓我們對政府通過直接干預來提高競爭力,以及政府選擇優勢技術和產業的能力產生懷疑。”
但是,這些已經不是作為官員的鄧亞萍需要焦慮的問題了。她在媒體和網民的譏諷和謾罵前,優雅地保持著沉默。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她在《開講啦》上談到面對失敗時的態度, “壓力無法承受的時候,就放一放。” |